江蘇代表委員熱議如何拉近“城”與“鄉”
城市與鄉村是一個互補互促、互利互融的有機整體。城市是引領、輻射和帶動鄉村發展的發動機,鄉村則是支撐城市發展的重要依托和土壤。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去年所取得的成就時特別提到,全國上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優化經濟布局”。如何進一步拉近“城”與“鄉”的距離,以城鄉穩步融合推動經濟協同奮進?
推進城鎮更新,規劃建設制度要先變革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列入2022年重點工作。
“現行制度主要為增量年代以土地開發為核心的新增建設而設計,不能適應以存量提質增效為核心任務的城市更新行動實際需求?!比珖f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主委、省住建廳廳長周嵐舉例說,比如,基于大拆大建的土地征收、房屋拆遷、產權重置程序,與城市有機更新要求的尊重地區文脈、社會肌理和復雜產權等不相吻合;針對新建建筑設定的日照要求、消防間距、抗震性能、節能標準等,也不能適應老舊城區建筑年代久遠、類型紛繁復雜的現實狀況。
周嵐認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應有序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制度變革。從以規模為導向的串聯式開發建設,向以品質取勝的深度一體化更新改善轉變,面向活力品質空間營造,聯動考慮“策劃—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全生命周期流程;要從標準化、相對簡單的土地用途和強度開發規則管控,轉向面對豐富多元的城市更新對象,因地制宜推動城市更新行動實現空間資源保值增值、人民生活場所更加宜居。
有序推進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是關鍵。按照計劃,南京今年將推動128個老舊小區改造?!拔沂欣吓f小區改造堅持以居民為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為理念,小區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改得怎么樣,都由居民說了算?!蹦暇┦形飿I指導服務中心主任童聲龍介紹,今年南京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將突出適老化、便民化、宜居化、智能化、海綿化等內容,著力于適老適兒“一老一小”建設、弱電改造、無障礙設施改造以及加裝電梯、打造15分鐘生活圈等,積極推動相鄰小區及周邊地區聯動改造,補齊社區建設短板。
縮小城鄉差距,邁向全域公共服務均等化
城鄉融合發展,要持續縮小城鄉差距?!笆奈濉币巹澗V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其核心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過去一年,我省鄉村建設行動全面啟動,實施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改建道路2937公里、改造橋梁979座,新增“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市3個、示范縣11個,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在提升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方面,正在由局域均等化向全域均等化邁進。
不過,在創建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中,省內還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管護機制不健全、標準規范不統一等問題,還有一些領域法規不清、細則不明。全國人大代表、宜興市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指出,目前,在美麗鄉村建設用地上尚未出臺相關操作細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農轉用指標有限。他建議,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操作規范,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對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用地開通“綠色通道”。
全國政協委員、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薛建輝建議,要進一步明確政府主體責任,督促各級政府按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切實為農村提供改廁、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所需的資金支持,建立健全持續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和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
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另一個關鍵,是筑牢符合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要求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在這一過程中,用地、供電、數據等產業服務配套要持續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常州市潤土瓜蔬合作社社長張道衡希望,電力部門進一步提升供電可靠性和優質服務水平,助力鄉村通過更好的技術手段來引導更合理的農業空間布局,并且發揮電氣化和綜合能源管理技術優勢,讓農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可持續化。
“目前5G基站建設,農村滯后于城市。面向農業生產的5G網絡、物聯網、農機智能裝備等信息基礎設施,在研發、制造等方面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比珖舜蟠怼⒕附行聵蜴偟聞僦行拇妩h委書記楊恒俊建議,要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培育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建立健全智慧農業技術體系,拓展透明農場、無人農場、數字牧場等智慧生產模式。
統籌城鄉規劃,讓資源要素雙向暢流
城鄉協調發展必須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強化以城帶鄉,將城市的資本、人才和技術優勢與農村的資源和生態優勢有機結合,形成1+1>2的合力效應,使農村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發展潛力得到有效釋放。
城鄉統籌,規劃先行。在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閭??磥恚∮驅用嫘枰M一步明確不同片區的主體功能定位,并制定差異化的發展政策,引導公共資源分類有序投放。市縣域層面要分析人口流動趨勢,著力構建適應新發展理念的城、鎮、村體系,著重完善縣城以及中心城鎮的綜合服務功能、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吸引農民就地就近進城入鎮就業創業,推動形成更高質量的城鎮化。
“江蘇整體經濟發展與城鎮化水平都處在全國前列,具備更好地推動城鄉融合的基本條件?!笔∩缈圃簠^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周睿建議,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就要推進城市生產要素有序下鄉,破解影響城鄉要素流動的制度型障礙,因地制宜地選擇鄉村發展模式;同時,豐富城市農副產品物流與批發平臺功能,發掘優質農副產品價值,并加快數字技術在鄉村中的情景應用,暢通城鄉信息流動。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萬順機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善紅認為,要建立城鄉人口雙向流動機制,在各方面將農村作為與城市同等重要的有機整體,實現城鄉之間資源要素自由流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調研發現,“有些地方對傳統村落的資源調查、文化挖掘、特色和價值認知不足,出現重經濟輕文化,建設中特色文化被邊緣化、被人為改造等問題。”他建議,要進一步細化傳統村落的保護類型,明確傳承村落類型標準,確保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科學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