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的“變廢廠”:以環保裝置藝術傳承傳統文化
中新網泉州3月18日電(吳冠標)在福建泉州的古城街巷里閑逛,總有不期而遇的驚喜。走進泉州西街菜市場,抬眼望去,便能見到一株老榕上盤踞著一條由海蠣殼和紅磚瓦構成的“紅羽礁龍”,它仿佛一位身披鱗甲的將軍收起銳氣,回歸市井,和光同塵,散發一片溫暖祥和的氣息。
“在我看來,它就該是這樣,從萬物中來,到萬物里去?!薄凹t羽礁龍”藝術裝置創作者寶小格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紅羽礁龍”與市井交融共生,在人們不經意地一抬眼間,帶給他們美的享受。
寶小格是一名環保裝置藝術家,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曾在上海、杭州從事商業設計、藝術創作十余年。2022年回到家鄉泉州后,她開始潛心鉆研“變廢”,創立“變廢廠”,隨心所欲創作“自己真正想要的作品”。
2022年底,寶小格用240盞廢舊泉州花燈及廢棄漁網、廢舊器配件等打造了藝術裝置“大尾燈龍”。這條龍以燈為形,漁網覆尾,龍口銜珠,在2023年春節期間吸引大量游客打卡拍照。
作為寶小格第一件以龍為型的作品,“大尾燈龍”從泉州出發,游至四川雪山腳下的松潘古鎮,去過北京中華世紀壇,今年春節前夕又盤桓在福州煙臺山俯瞰全城。
“‘大尾燈龍’是魚化龍,像科考中舉的文官;而‘紅羽礁龍’是蛇化龍,像久經沙場的武將。”寶小格對兩條龍都寄托了美好的寓意,“大尾燈龍”意在奮發進取、魚躍龍門,“紅羽礁龍”則是希望和閩南紅磚厝與“蠔殼厝”一樣守護人們安居樂業。
在寶小格眼中,將泉州傳統文化、海洋文化融入作品中,是一種傳承和使命。從“大尾燈龍”的花燈、漁網,到“紅羽礁龍”的海蠣殼、紅磚瓦,都是能讓閩南人心領神會的物件,由它們組成的藝術裝置往往能帶給更多人驚喜。
“紅羽礁龍”的創作歷時20余天。龍角和龍眼由大量海星、貝殼,結合齒輪、光盤、電纜線軸等廢棄材料組裝而成;龍的須發和羽鰭源于閩南官式紅磚厝的廢磚廢瓦;構成龍身的海蠣殼和紅磚瓦是閩南民居中最尋常的建筑材料,由寶小格從菜市場和老舊古厝廢墟里收集拾回。她遵循閩南沿海村落“蠔殼厝”的筑墻傳統,將海蠣殼逐一打孔、捆綁、串聯,一片片織成龍鱗。
“蠔殼厝”(又稱“蚵殼厝”),用蚵殼建造(閩南語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是閩南泉州地區一種傳統特色建筑。寶小格說,這一建筑記載著泉州的輝煌歷史和“海上絲綢之路”燦爛文化。
創作“紅羽礁龍”時,尖銳的海蠣殼常把寶小格劃得滿手是傷,她每天開工前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用膠布把雙手的傷口包裹好。朋友們調侃她是在用血汗澆筑作品。
“創作時我是全情投入的,常常一眨眼就從正午到了黃昏,渾然不覺饑餓和傷口滲血?!睂毿「窀锌?,或許她也在被作品治愈著,尤其是在樹里的時候,隨著龍和榕的緊密融合,她仿佛也融入其中?!澳且豢涛覀儾环直舜耍沃茉庑鷩?,內心平靜如水。”
創作中,寶小格還為“紅羽礁龍”留下不少彩蛋。榕樹的根須有龍爪之形,于是她便沒有急著讓“紅羽礁龍”長出爪子?!膀曰埿枰f年的蛻變,我的‘紅羽礁龍’也在成長,未來我會讓它長出五爪,成為一條真正的龍。”
不只是《大尾燈龍》《紅羽礁龍》,還有《再生樹》(第19屆杭州亞運會環保裝置)、《船不垃圾》(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館收藏)、《阿海的女人》……一件件作品,在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碰撞中表達和呈現了寶小格秉持的“廢物利用、環保再生”創作理念,而家鄉泉州的閩南文化、海洋文化構成了她的創作語言。
“我的創作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現在我越來越有信心把環保裝置藝術繼續做下去,通過‘變廢’的手法、藝術的創作,傳播環保理念,也讓更多人看到泉州傳統文化、海洋文化的美?!睂毿「裾f。(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