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南岸1100萬只蟹苗下水 投下豐收希望
中新網湖州3月5日電(胡豐盛 黃彥君 宋豪亮) 陽春三月,天氣回暖,太湖南岸的蟹農們拉開了新一年“水上春耕”的序幕。這幾天,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經濟開發(fā)區(qū)(東遷街道)1000余畝的水晶晶生態(tài)智慧養(yǎng)殖園區(qū)內,他們正在搶抓農時,緊鑼密鼓開展蟹苗投放工作。
一大早,蟹農賀成林在自家的蟹苗塘里打撈蟹苗,培育了270多天的小螃蟹生龍活虎地揮舞著蟹鰲,在下塘之前,它們還要經過進一步的篩選?!跋襁@樣的苗,從去年5月份開始,經過自己的塘里養(yǎng)殖以后,氣溫升高就可以下苗了。”賀成林說,今年是自己養(yǎng)殖大閘蟹的第7個年頭。
他表示,2023年因為氣候原因,蟹塘收成一般,今年打算和園區(qū)加強技術合作,又多承包了50畝水塘,準備打個翻身仗。
太湖蟹,生長于太湖水域,其背殼堅隆凹紋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臍,雄尖雌團,內有硬毛。蟹個大體重,蟹黃肥厚,肉質細嫩,腴美異常,以“青殼、白肚、金爪、黃毛、體壯”而聞名長三角地區(qū)。
為了讓蟹苗能更好地適應池塘新環(huán)境,賀成林在年前就對蟹塘進行了消毒和肥水,并提前一天把螃蟹放進池塘圍網,提高蟹苗存活率?!梆B(yǎng)蟹,水質很重要,下苗前,我們需要花半個月的時間來維護水質?!辟R成林介紹,蟹苗每畝的投放量控制在1300只左右,生長環(huán)境會更好。
“我們做好春耕時節(jié)對農戶的指導工作,通過數字化改造,及時對養(yǎng)殖環(huán)境進行檢測,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時,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蹦蠞^(qū)東遷街道農業(yè)農村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和各大高校開展合作,當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生態(tài)養(yǎng)殖模式,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可以為農戶們爭取更多的銷售訂單,增收致富。
通過數年的摸索,太湖蟹的養(yǎng)殖技術日趨成熟,截至目前,湖州南潯已有蟹塘8000余畝,蟹苗總計1100萬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