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年輕人不愿進工廠”難題,關鍵在哪里
熊丙奇
“目前,職業教育普遍存在非興趣入學的狀況。年輕人就業脫實向虛,對技術的追求缺乏熱情,不愿進工廠。”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副主委邵馳表示,技能型人才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目前中國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存在總量不足、結構不優、配置效率不高等問題。為此,他將提案建議加快推進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破解“年輕人不愿進工廠”難題。
加快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與破解“年輕人不愿進工廠”難題,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前者是人才培養問題,后者是社會需求問題,這兩者當前存在脫節、“供需兩張皮”。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有相當比例不愿意進工廠,這既影響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也影響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發展。為此,只有堅持以需求為導向,著力破解“年輕人不愿意進工廠”這一難題,才能推進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
工信部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到2025年,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總量為6191.7萬人,而人才需求缺口為2985.7萬人。對此,有人提出,要加快技能人才培養以滿足人才需求。我國職業院校近年來也增加了相關專業點、擴大技能人才培養規模。據報道,2023年,全國共有6500多所職業學校開設制造業相關專業點約5.2萬個,專業布點規模比2022年進一步擴大。
但是,如果不解決“年輕人不愿進工廠”這一問題,即便擴大技能人才培養規模,在市場化就業背景下,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也有可能不到工廠就業。此前,就有面向全國職業院校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63.97%的受訪者表示畢業后不會選擇進入工廠、工地、車間等一線基層崗位。這表明不能靠加快技能人才培養來解決年輕人不愿意進工廠的問題,而需要換一個思維。
如果上職業院校的學生,本就不準備到工廠就業,那么,他們上職業院校的目的就不是學習技能,而是混到一張學歷文憑,在畢業后去找其他工作,如送外賣、跑快遞、當主播、直播帶貨等。這無疑會影響職業教育的質量,也難以通過職業院校向制造業輸送高素質的技能人才。
上職校的學生不愿意進工廠就業,與社會對技能人才存在偏見、歧視有關,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工廠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與薪酬待遇,缺乏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部分職業院校開展的低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又進一步強化職校生對去工廠工作的偏見。近年來,職業院校以產教融合為名,違規組織學生到一些低端企業,做專業不對口的實習,從事流水線的簡單操作工作的事件頻頻發生,這讓部分職校學生產生到工廠工作又苦又累,沒有什么前途的看法。
從這一角度看,職業院校開展高質量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讓學生提高技能、掌握現代技術,對他們選擇到工廠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也才能形成高質量職業教育、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問題在于,開展高質量的產教融合,一方面需要與高端的制造企業合作,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經費。這就要求淘汰落后的產能,同時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的投入。然而,我國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是低于對普通教育的投入的。因此,亟需從需求角度來破解“年輕人不愿進工廠”難題。
要堅持發展高端制造業,帶動提高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及技能人才的地位,職業院校辦學則必須以社會需求、就業為導向,而不能以學歷為導向,如此,加快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擴大職業院校培養規模,才能向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的技能人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