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回爐”讀職校增多呼喚普職融通
本科生“回爐”讀職校增多呼喚普職融通【非常視點】
堂吉偉德
據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統計,近兩年,學院招收“回爐”考取技術技能證書的本科及以上畢業生累計超過150人,培訓方向主要是心理咨詢師、公共營養師和健康管理師等。多名“回爐”畢業生表示,技能學習可以給他們的職業生涯拓展新空間。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本科學歷+技能證書”成為不少大學畢業生求職時的配置,本科畢業生“回爐”職業院校學習技能的現象引發社會關注。
高校本科生“回爐”讀職校現象出現有很長一段時間,其間不乏一些典型例子。如2015年,在電視臺工作兩年后,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的喬東,決定去一所職業院校學門技術;2021年,一段多名中年人出現在山東一所高職院校新生報到現場的視頻引發熱議,據介紹這些“新生”都已經有40歲了。
近年來,隨著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以及職場競爭日趨激烈,本科生“回爐”讀職校的數量越來越多,“本科學歷+技能證書”成為不少大學畢業生求職時的配置。當技能證書成為職場競爭的籌碼和晉升的敲門磚,高校畢業生積極到職校學習相關技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高校教育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而職業教育更加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畢業生因為結構性過剩,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而職業教育作為最近實際的培養方式,卻存在較大的用人缺口。據人社部統計,2022年中國技能人才僅占就業人口總數的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28%。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僅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技能人才缺口將達到近3000萬人。
在工業領域,正常的人才結構是 1 個科學家、10 個工程師、100 個技能人才。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的高級技工占比 40%,德國高達 50%,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 5%左右。巨大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已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巨大障礙。在如此情況下,本科生“回爐”讀職校既是基于現實被動選擇,也是提高自身競爭力的主動作為,更是把理想與現實有機結合的合理選擇。
最合適的選擇才是最優的選擇。本科生“回爐”讀職校表明越來越多的人已不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選擇走差異化路徑。這也為職業教育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創造了更廣的空間。不過,要真正解決現實需求,以及職業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的狀態,不在于厚此薄彼,也不能左右失據,而在于要打通普職教育之間的界限,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機融合。實踐證明,將技術技能型與學術型完全對立的發展路徑存在很大的弊病。職業教育受社會偏見影響,不僅會影響職業教育的發展,還會影響到學術類學科的發展。
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實現有機融合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需要相關高校完善專業及學位管理制度,進而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觀念,讓職業教育選擇成為更多人的優先項。從一些地方和高校的試點來看,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三個方面的融合,使高校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能更好地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在此基礎上,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各成體系的基礎上實現溝通銜接、融通發展,職普深度融通、制度供給充分、條件保障有力的良好生態就能更好形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