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太陽鳥時評: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鄉村振興展現新氣象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23年,我們接續奮斗、砥礪前行,經歷了風雨洗禮,看到了美麗風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獲”“糧食生產‘二十連豐’,綠水青山成色更足,鄉村振興展現新氣象”。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4年經濟工作,提出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講好神州大地廣袤鄉村的振興故事,要堅持走特色化、差異化、生態化發展道路,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優勢,從注重“千村千面”“萬村萬象”向“一村一品”“一村一韻”轉變,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找準鄉村振興“切入點”,讓更多的鄉村走上振興之路。促進鄉村振興,要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向“綠”而行,探索綠色發展之路,讓萬千鄉村呈現新氣象,繪就宜居宜業和美新畫卷。
堅持農業綠色導向,“賦能”農業生產。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說到底是要在“農業、農民、農村”上下功夫,要壯大農業產業,就要堅持農業綠色導向,走好可持續發展道路。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關鍵在綠色“賦能”,毫不松懈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走好生態農業之路,擦亮農業發展的綠色底色。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點亮”農民生活。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是“三農”工作的底線任務。要建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貧致貧長效機制,強化基本醫療、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綜合保障,兜住民生底線,增進民生福祉。鄉村振興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要“點亮”農民生活,讓億萬農民富裕富足,就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兩山”理念,統籌好鄉村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推動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讓人民群眾端上“生態碗”,吃上“旅游飯”,鼓起“錢袋子”。
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扮靚”農村生態。促進鄉村振興,要“塑形”,也要“鑄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扮靚”農村生態環境,在建設美麗鄉村上下功夫。促進鄉村振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生態宜居、生態低碳的發展方向,堅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處處可見,充盈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著力提升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質量,讓鄉村“面子美”、“里子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促進鄉村振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實施人居美、環境美、生態美,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托舉億萬人民“穩穩的幸福”。(文/范半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