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西寧聚力探尋高質量發展密碼
中新網北京11月10日電 (記者 張文暉)西寧,這個昔日的“苦寒之地”,如今吸引著一批具有創新型、示范性的現代化企業筑巢棲居,一排排現代化廠房正拔地而起。
今年前三季度,青海省西寧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23.40億元,同比增長8.6%。西寧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9%,增速高于全省18.7個百分點。西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已連續26個月保持在20%以上。
近日,中新網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經濟等主導產業的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拉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令人驚嘆”的光伏項目建設速度
創立于1997年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3月14日與青海省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青海省率先開展光伏全產業鏈制造項目群建設和申報光伏發電站項目。
談到天合光能西寧園區的建設過程,天合光能材料事業群青海公共事務部總監白濤不禁感慨:“2022年3月簽約,當年7月開工建設,目前,20GW單晶硅棒、各5GW電池、組件、切片已全部投產、貫通。項目建設速度令人驚嘆。”
該項目所在的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管委會黨政綜合辦公室副主任李堯介紹,為保證項目建設速度,南川工業園區實施重點項目定期調度協調機制,如天合光能一期20GW單晶硅棒、5GW切片、組件及電池項目今年2月陸續投運,8月1日實現了光伏全產業鏈“零的突破”,園區成為全省首個光伏全產業鏈項目生產基地。此外,晶科二期20GW單晶硅棒項目從今年5月1日開工建設,僅歷時97天就實現點火投產,彰顯建設“新速度”。
據了解,截至10月底,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注冊2310戶企業(工業企業706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2戶;高技術企業148家、科技型企業234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4家(“小巨頭”1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32家;省級創新研發平臺55個,創業園、孵化器等各類創業平臺16個;綠色園區4個(國家級),綠色工廠36家(國家級19家),綠色設計產品45項(國家級25項),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家,從業人員13萬余人。
傳統特色產業升級為現代產業鏈
實現高質量發展,西寧不僅注重引進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鏈,還對傳統特色的地毯、藏藥等產業提升能級。
走進青海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的藏毯展廳,就猶如走進了美術館一般。一幅幅藏毯猶如油畫般色彩亮麗,圖案美觀。據了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毯與東方毯、波斯毯同屬世界三大名毯。青海是藏毯的故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系綿羊的毛作原料,地毯堅韌耐磨,可以保存上百年。
圣源地毯董事長薛婷介紹,截至目前,圣源地毯依托“西寧大白毛”原材料的資源優勢,在南川工業園區投資建設的年產300萬平方米機織地毯項目,總投資4.2億元,擁有織機設備23臺套,年生產能力達230萬平方米機織毯,半精紡設備40臺套,形成年產3000噸半精紡生產能力。2023年上半年實現產值3415萬元,計劃全年實現產值8000萬元,實現進出口額4680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5%,其中出口額2766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產品暢銷歐洲、中東、北美、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特色產業,藏藥也是青海的一張“金名片”。
金訶藏藥生產基地位于青海省西寧市生物科技產業園內,占地103畝,建筑面積達2萬平方米,是科技部等三部委確定的國家創新型企業和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企業,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擁有的“阿如拉”和“賽太”的炮制工藝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種藏藥材的炮制工藝獲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金訶藏藥獲批建設“藏藥新藥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民族藥行業唯一一家企業性質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如何將傳統藏藥生產和現代化高科技工藝結合,金訶藏藥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創新之路。金訶藏藥黨支部書記、總裁牛豫娟表示,在研發創新方面,金訶藏藥致力于藏醫藥的研發與創新,通過科研團隊的努力,持續開展藏藥基礎理論研究、產品開發、分析檢測、工藝研究、藥理藥效研究和安全性評價等工作,通過研究創新推動藏醫藥產業的發展。目前,公司已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5項,省市級獎勵近30項,國內發明專利115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
依托青藏高原獨特的動植物資源優勢,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生物醫藥和有機食品產業,聚集了中藏藥、生物制品等企業134家,成為青海省大健康和生物醫藥的重要加工基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