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江蘇海洋生產總值約7210億元 同比增長6.3%
11月8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從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獲悉,經過初步核算,江蘇前三季度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約7210億元,同比增長6.3%,比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1.1個百分點,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7%。其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旅游業等主導海洋產業持續恢復。
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前三季度,隨著國內經濟大循環動力不斷釋放,江蘇加快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政策措施落地落實,全省經濟呈現持續恢復、運行平穩、回升向好態勢;海洋經濟運行表現平穩、積極向好,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旅游業等主導海洋產業持續恢復,海洋新興產業穩健發展,高質量發展動能強勁。
海洋經濟呼嘯而來,江蘇海洋產業引發高度關注。近年來,江蘇持續向海進發,海洋強省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江蘇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954公里,海洋資源稟賦獨特,沿海灘涂約占全國1/4。去年,江蘇全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9046.2億元,比上年增長7.4%,快于全國5.5個百分點,其中連云港、鹽城、南通沿海三市的海洋生產總值全省占比過半。
聚焦江蘇海洋產業發展重點,才能牽住海洋經濟的“牛鼻子”。江蘇重點抓住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電力業等“十大海洋產業鏈”,并將其作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點突破。
這十大產業鏈的選擇,是基于江蘇海洋產業發展的現實基礎,量身定做。據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林康分析,這其中既有海洋優勢產業,通過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強自主配套水平,推動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提高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也有具有一定基礎但發展不夠充分的產業,比如海洋旅游業、海洋漁業等,盡快強鏈補鏈延鏈,豐富門類,創新業態,做大產業規模;還有尚處于起步階段的海洋新興產業,比如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洋技術服務業、海洋信息服務業等,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和新技術的應用,明確加強應用場景拓展,推動相關產業迅速突破。
此外,為占據海洋技術“制高點”,江蘇還提出“兩大行動”。
——實施海洋經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構建海洋科技產學研、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聯合聯動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鼓勵高校設立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引進培養一批海洋專業技術人才,著力解決江蘇大專院校涉海成果多但轉化少的問題。
——實施海洋產業開放合作行動,加強與長三角地區深度對接,共建海洋領域技術創新平臺、技術轉移平臺和產業孵化基地,推動沿江地區重大涉海創新成果在沿海地區產業化落地,形成“研發+制造”“總部+基地”等區域合作模式,更好促進沿江科創優勢和沿海制造業基礎的深度融合。
由于綠色化、智能化也是海洋未來產業發展的一大主要方向,江蘇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提出實施海洋產業綠色化數字化發展行動。
——開展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試點,比如提出加快零碳產業園試點項目建設等新舉措,培育智慧海洋牧場、智慧港口等“智慧+”海洋產業,構建海洋立體綜合感知網,推進涉海智能制造示范應用。
——堅持海洋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重點塑造“三個百里”濱海精華段落:連云港結合全省珍稀的基巖島礁、沙灘岸線與近代港城遺存塑造“藍灣百里”,鹽城結合全球罕見的潮間帶和濕地資源塑造“生態百里”,南通結合江海交匯遼闊景觀與張謇鹽墾文化遺存塑造“繽紛百里”。
“經過分類謀劃、層層推進,我們期待通過海洋產業的發展帶動海洋強省建設取得新突破。”前不久,江蘇省政府印發《江蘇省海洋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林康介紹,該方案中定下明確目標:到2025年,全省海洋產業增加值突破4200億元;到2030年,突破6800億元,在2022年基礎上翻一番。(姚政宇 丁蔚文)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