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解決跨境犯罪取證問題 多國法學人士建言獻策
中新網泉州10月27日電 (記者 張素)隨著跨境犯罪不斷演變和國際刑事司法合作持續深化,跨境犯罪取證日益成為各國司法機構關心的重要課題。在26日舉行的一場司法合作國際論壇上,多國法學人士就攜手解決跨境犯罪取證問題建言獻策。
26日,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司法合作國際論壇(2023)在泉州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大法官、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海波在專題研討環節發言時表示,廣東法院審理的跨境犯罪案件較多,實踐中對境外證據轉化問題、相關人員的出庭問題等給予了重點關注。“對跨境犯罪進行有效打擊需要對各國不同刑事證據制度的差異進行彌合,更加深入開展司法協助。”他說。
吉爾吉斯共和國最高法院副院長穆薩耶夫·努爾蘭也有相似看法。他表示,跨國犯罪活動之間的復雜聯系突出了有組織犯罪的全球化特質,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各方都能認同、接受的對策。
據知,聯合國于2019年正式啟動《聯合國打擊網絡犯罪公約》的起草工作,目前公約的基本框架已搭建完畢。公約草案強調加強司法協助和執法協作,并對網絡犯罪取證和跨境取證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提出一些專門性舉措。
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跨境犯罪取證的國際司法協助工作,截至目前,中國已與60余個國家簽署了雙邊刑事司法協助條約。張海波表示,公約草案凝結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成員國就打擊網絡時代跨境犯罪相關問題所達成的初步共識,“各國都應當不斷推動國內法與國際法的協同,推動刑事訴訟法律與新興數字法律的協同,推動司法機構與國際組織及相關第三方主體的協同,在共同框架內攜手解決跨境取證問題”。
穆薩耶夫·努爾蘭認為,各國應尋求新的途徑交流信息或證據,并在國際組織框架下開展合作,制定共同戰略和行動,在訴前和審判全過程中打擊跨境犯罪。
“為了跟上時代步伐,舊法必須被廢除、修訂或更新。”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首席大法官吉布瑪·吉布斯·薩利卡在專題研討環節發言時說,面對新型網絡犯罪,既要有適當的立法,同時也需因應技術變化對舊法作出調整,確保法院能夠應對案件中的任何問題。
“團結、互惠和國際合作需要長期協作,以有效搜集證據、確立罪責要素和舉證手段,尤其是在應對具有國際影響的跨境犯罪時。”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最高法院憲法法庭法官兼伊比利亞美洲高等司法研究所所長路易斯·費爾南多·達米亞尼·布斯蒂略斯說。
他舉例說,應規定引渡等其他法律機制,打擊有罪不罰現象,并可考慮使用遠程手段來預防一般的走私犯罪和經濟犯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