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力求婚禮省心省力 職業伴娘應需而生
中新網煙臺10月10日電 題:中國青年力求婚禮省心省力 職業伴娘應需而生
作者 王嬌妮 楊馥寧
金秋十月是訂婚、結婚的高峰期。山東煙臺“95后”姑娘于薔連日來忙著接單、趕場,在大小婚禮上扮演“伴娘”的重要角色。
門外的新郎費力討好,一個個紅包從門縫中塞進來,門內的新娘笑意盈盈。在婚禮“堵門”環節,于薔賣力地調節氣氛,并通過設置趣味游戲,為婚禮增添快樂。
當下,中國青年力求婚禮省心省力,催生了許多婚慶服務新業態,職業伴娘應需而生。記者瀏覽社交平臺發現,“職業伴娘”成為搜索高頻詞,不少帖子中標注了“會化妝”“可以活躍氣氛”“認真仔細”“不搶新娘風頭”等內容。
已有兩年職業伴娘從業經歷的于薔,是婚禮上的“管家”。她清晨就趕到新娘家布置婚房、接親、跟拍,中午還要到婚禮現場負責為新娘提裙擺、送戒指、搶手捧花,有時兼顧為新娘補妝等。
“不愿意麻煩親戚朋友,職業伴娘更會搞氣氛,我愿意為此付費。”準備明年春天舉辦婚禮的青年陳磊認為,職業伴娘的專業化更能確保婚禮順利舉行,因此她已提前預訂了一位符合條件的伴娘。
面對網絡上“職業伴娘活少錢多,日入千元還能帶薪吃席”的說法,于薔并不贊同。
“這個工作不穩定,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旺季收入相對可觀,到了淡季就不理想了。”于薔稱,遇到婚禮高峰期,她每天凌晨兩三點就起床開工,工作期間鮮有坐下休息的機會,天再冷也要穿著薄薄的伴娘服配合新娘,這些都是辛苦的一面。
“現在同行越來越多,也有點內卷。”于薔稱,做好伴娘,要盡量滿足雇主的要求,熟知周邊地域的婚禮習俗,還得不斷磨練“演技”,帶著感情去扮演新娘的閨蜜。
在于薔看來,職業伴娘吃的是“青春飯”,20歲至28歲是合適的年齡。隨著年齡增大,她考慮更換職業,或者開一家婚慶工作室,為更多的新人提供婚禮服務。
“老一輩人都說做伴娘的次數多了就不好結婚了,但我不介意。”于薔稱,她見證了許多戀人的幸福時刻,還和一些新娘成了朋友,職業伴娘是一份“成人之美”的工作。
婚慶業內人士表示,生活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的年輕人,更愿意選擇專業的服務來完成婚禮,一些新人對伴娘的數量、年齡、身高、相貌、屬相等有明確要求,使得職業伴娘受到青睞,但這類新職業缺少職業標準,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市場檢驗。(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