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鄉村觀察:“千萬工程”何以重新定義鄉村價值?
中新網紹興8月31日電(方堃)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千萬工程”實施二十載,浙江鄉村的吸引力與日俱增。一到節假日,城里人都愛往農村跑,因為那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2003年6月啟動的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從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村莊達到新時代美麗鄉村標準,創建美麗鄉村示范縣70個、示范鄉鎮724個、風景線743條、特色精品村2170個、美麗庭院300多萬戶。
在浙江,越來越多的鄉村,正在重新定義鄉村的價值。
以共富為基石 千畝良田繪制“英臺故里”新篇章
盛夏的“英臺故里”——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豐惠鎮祝家莊,千畝稻田享受陽光和風的滋養,彌漫著沁人肺腑的稻香,忙碌的農人與收割機在田地間穿梭,糧食生產機械化作業正有序進行,農村閑置資源全域激活的成效逐步顯現。
上虞是“浙江省產糧大縣”,豐惠鎮作為上虞糧食主產區之一,歷來有“虞南糧倉”之稱。在中國糧食供需長期緊平衡、上虞區重農抓糧氛圍濃厚的背景下,祝家莊村將千畝良田作為推動閑置資源全域激活的關鍵支撐,2022年4月,通過村集體摸排,村民代表會議討論,豐惠鎮人民政府把關,上虞區農村產權交易公司鑒證等一系列嚴謹的流程,祝家莊村與紹興大通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開展整村土地流轉。
在“英臺故里”的蝶變發展中,祝家莊村沒有“等靠要”,與傳統農村土地流轉不同,整村土地流轉是祝家莊村明確發展目標、牢牢把握機遇、主動整合資源做出的創新突破,相較過去農戶個體承包、分散經營的舊模式,整村土地流轉具有消除田埂、最大化利用邊角荒地、減少季節性拋荒等優勢。為激活閑置資源,祝家莊村通過拋荒撂荒復耕復種和非農非糧整治,讓昔日沉睡的邊、遠、散零碎土地活起來,實現土地的長效可持續利用。
2022年,祝家莊村水稻總產量達到930噸,最高畝產超過560公斤,糧食增產效果明顯,榮獲上虞“好稻米”稱號。通過整村土地流轉,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超20萬元,增幅達到30%以上。
“解決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難題,如何稀釋糧食比較收益低的弱質性,打破區域性供給不均衡等深層次問題開始顯現。”祝家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主任倪相偉告訴記者,祝家莊村將產業鏈條延伸、創新企業經營作為破局的關鍵。
“糧食加工既擔負著原糧加工轉化、滿足多樣化糧油產品需求的職能,同時也是糧食產業經濟新增長點,對區域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倪相偉介紹,為此祝家莊村與上虞區供銷合作社深入合作,建設糧食加工中心做足“米”文章。
由祝家莊村集體和大通現代農業公司共同出資成立大通優米公司,盤活閑置建設用地3629㎡,新建廠房4440㎡。通過糧食貿易、糧食收儲、糧食期貨等方式,提升糧食產品附加值,實現優質糧食供給更加豐富、糧食品質明顯提升、糧食品牌體系更加完善、糧油品牌和市場競爭力持續提升。項目建成運營后,預計祝家莊村集體經濟將增加50萬元/年,年人均增收超5萬元。
以生態為底色 繪制潑墨寫意“江南水鄉”
亭臺、樓閣、水榭……坐船穿行于上虞區道墟街道新屯南村,仿若游走在一軸流動的畫卷里。
新屯南村并非“天生麗質”,這潑墨寫意“江南威尼斯”如何繪制?
攻堅推進賀家池生態環境修復工程,編制《新屯南村水系改造三年提升方案(2021-2023年)》;實施直蕩江、后橫江、官渡等村內河道整治工程,清淤量達9000余立方米;聚焦文旅賦能,引進文創公司,在新屯南村工業園區激活閑置廠房6000平方米;植入青創客、直播間、民間博物館等新興業態……
2022年新屯南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27.3萬元,較2021年增長110%。
“多年來,新屯南村始終堅持把建設‘江南威尼斯’作為著力重點,遵循因水而生、依水而榮、向水而美的歷史底蘊和時代脈絡,做深做透‘千萬工程’水文章。”上虞區道墟街道副主任葉偉偉表示,當地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論斷,圍繞水鄉特色,壓茬推進“一帶一核”35個民生實事項目,繪就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現代化生態圖景。
在浙江,美麗鄉村成為當地發展的又一張金名片。農民有切身的獲得感幸福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也在實踐中深入人心。
“客房早已被來自上海、寧波等地的游客搶訂一空。”在盛夏一個工作日,記者來到位于上虞區章鎮鎮張村村的心池民宿,這里客房全滿。
張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主任陳振華告訴記者,心池民宿是由一個茶葉加工廠改建而成的。張村村的茶園近200畝,茶葉加工廠已“沉睡”多年,年承包款只有4萬余元,茶園經營慘淡。
轉機出現在2020年春天,張村櫻花谷600多畝櫻花怒放,吸引了10萬多人次市民和游客前來。隨之迅速有嗅覺靈敏的企業前來洽談,投資民宿、恐龍園項目、露營基地項目……
“心池民宿使村集體每年增收近20萬元。”陳振華透露,恐龍園項目和露營基地項目村企合作模式,村里將按營業額收取一定比例分紅。(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