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揭牌
新京報訊 (記者行海洋)7月20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聯合組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京津冀聯合辦)在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正式揭牌成立。
京津冀聯合辦的主要職責是聚焦跨區域、跨領域重點事項,推動落實三省市層面協同機制確定的工作任務,協調督促各專題工作組具體任務落地實施。
成立京津冀聯合辦,是三省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5月12日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由原來的協同協作提升到聯合融合,互相聯系更緊密、溝通合作更順暢,必將有力推動重點工作落實,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5月以來,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京津冀三省市黨政主要領導達成的共識,由北京市協同辦牽頭,天津市、河北省抽調精干力量,組建京津冀聯合辦籌備組,在北京市發展改革委集中辦公。7月7日,京津冀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召開,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機制、相關工作規則。
下一步,京津冀聯合辦將發揮“聯合”作用,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共同落實好京津冀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相關工作部署,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年度重點任務等重點事項落地見效。牢牢牽住“牛鼻子”,堅定不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北京“新兩翼”建設取得更大突破,共同落實好支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高水平建設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設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聚焦重點園區深化合作,充分發揮天津港作用,唱好新時代京津“雙城記”。加強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共同繪制京津冀產業鏈圖譜,策劃開展系列活動。發揮好平臺機制作用,堅持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形成“一盤棋”工作格局。京津冀三省市將密切協作、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實現“1+1+1>3”的效果,攜手奮進、合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
京津冀協同發展系列大動作
●產業協同發展
5月23日,工信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有關部門以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編制的《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對外發布。
●交通一體化合作
6月2日,北京、天津、河北交通運輸部門簽署《交通一體化合作框架協議(2023-2025年)》。
●首次召開三地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
7月7日,京津冀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在京召開。這是京津冀首次召開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
●構建人大協同監督機制
7月18日,天津市十八屆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研究通過《關于構建京津冀人大協同監督機制的實施意見》。該實施意見已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河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上分別通過,標志著京津冀三地人大監督駛入協同軌道。
■ 縱深
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初見雛形
如果把京津冀協同創新產業發展看作打造一片森林,那么,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整個育林鏈條中,就是關鍵的育苗加速器,大學進行“育種”,企業開展“育材”,在京津冀區域發展“成林”。
近期,記者實地探訪了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并了解到,帶著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最初使命,自2014年成立后,中心形成了從科學向技術轉化的系統性能力,加速助推科技成果落地轉化,2020年升格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中國真正有創新能力的地方不多,但需要創新的地方無處不在。”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王茤祥表示,要找到一種讓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模式,服務多產業真正實現成功,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承擔著這樣的任務,中心孵化的科研成果正在京津冀轉化落地。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實習生 康嘉希
破局科技經濟兩張皮
“科研成果轉化是世界難題。”王茤祥表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關鍵是構建靈活高效的協同創新體系。
在高校做科研的師生,更多的是十年磨一劍的科研學術精神,同時,高校的科研項目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也存在脫節、斷層的情況,靠院校自身力量很難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就需要外在機制助推。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這里破題,助力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簡單來講,一個項目在前期由大學科研機構進行開發,進入中試放大階段后,轉入中心組成跨學科團隊加速產業轉化,當項目轉化落地時,由市場來做決策,政府自動跟進,這種模式也是率先在北京確立。
“由此實現責任一體、利益一體,破解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困境,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蓖跗栂楸硎?,中心以先進技術賦能京津冀協同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一定要尊重市場規律,但實際上,市場在科技創新中并不是萬能的。在布局顛覆性、前瞻性項目時,市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些顛覆性技術項目往往周期長、風險高,市場并不能完全適用。
對此,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創新模式,開發了“國際協同實驗室”模型,服務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
可以說,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已經成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特種兵”,目前,中心已與全國優秀項目組織、一流大學等科研單位組成了顛覆性技術創新網絡,選拔和實施了一批引領未來和突破“卡脖子”難題的重大項目。截至去年底,中心累計孵化208個項目,其中超過一半的項目為世界前沿水平,還有10%是世界首創或領先。
“創新鏈-產業鏈”耦合化布局
“目前,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尚存在一定的瓶頸,三地創新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差距非常大?!蓖跗栂楸硎尽榱似七@個題,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打造新的模型,不是簡單地延伸科技成果,而是形成“創新鏈-產業鏈”耦合的區域創新共同體,也就是說在北京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形成一批高精尖項目和產業。
在天津、河北恰恰相反,從產業的緯度出發,中心跟龍頭企業合作,建立產業創新中心,把全產業鏈中需要攻關的科學技術梳理出來,利用中心現有科研成果以及全球創新力量來攻克,從而實現產業落地轉化。王茤祥表示,用北京的創新鏈賦能天津、河北的產業鏈,以此形成可復制、可傳遞的模式。
科技創新成果在津冀地區落地
目前,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在天津構建一條國內最先進的微納光電子芯片生產線,已與天津達成初步共識,將以企業為核心,落地微納光電子芯片制造裝備的全部工藝,這條產線同時可以為其他企業進行加工生產。王茤祥表示,按照計劃,這條產線預計明年可以完成。
據悉,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已建成或正在籌建多個產業技術創新中心。2022年,燕郊中心注冊成立,定位為京津冀中心產業承接平臺。今年3月,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燕郊中心布置了一條超級計算的生產線。隨著承接該產線的企業聯泰集群正式落戶燕郊高新區,燕郊中心也多了北京企業。如今,聯泰集群的生產車間繁忙,AMR智能搬運機器人往來穿梭。
王茤祥表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前沿技術創新在京津冀地區重要節點區域做成果轉化,利用燕郊、雄安、天開園、石家莊等區域優勢形成產業規模。(來源:新京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