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國內

      極端天氣頻發何解

      發布時間:2023-07-17 15:5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有些變化以迅猛之勢襲來。

        2020年,澳大利亞的野火燒了半年;2021年,河南省遭遇罕見的特大暴雨,398人因災死亡失蹤;2022年,多雨潮濕的中國南方迎來罕見的干旱,山火頻發,鄰近的大陸上,歐洲也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天氣。

        更多變化則是悄悄發生的。

        沈陽的刺槐、北京的玉蘭、合肥的垂柳,還有桂林的楓香樹,從1963年到2022年這60年,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別提前了1.5天到3.3天。

        位于玉龍雪山東坡的白水河1號冰川,從1982年到2022年這40年間,冰川末端退縮了470多米。

        海水溫度也升高了,有專家說,“已經到了海洋生物無法忍受的程度”。此外,它還越來越“酸”了——人類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1/5以上被海洋吸收。

        這些年,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意識到了生活的環境發生了某種變化:氣候變暖已是老生常談,各種各樣的極端天氣也越發頻繁。

        近日于貴州省貴陽市舉辦的生態文明論壇上,人們探討了一系列與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相關的議題。有氣象學家表示,除了極端冷的事件以外,其他極端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基本都呈增加趨勢,比如極端熱、極端強降水、極端海平面的上升。

        未來,會怎樣?

        夏天會越來越長

        四五年前,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孫穎專門做過35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氣變化的研究。

        她知道,未來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會開始得越來越早、結束得越來越晚,高溫天數增加、強度變強。孫穎說:“我們研究已經證實,未來極端事件會更頻繁,而且持續時間會長。這從我們科學上有很確切的研究結論。”

        但她沒想到,變化來得這么快。

        今年北京的高溫來得格外早,人們抱怨說,沒想到這個端午節居然在40攝氏度高溫中度過。

        長年生活在北京、做了20多年氣候變化研究的孫穎都感到驚訝。她說:“去年的高溫和今年的高溫都是很不正常的。我們看過大量的資料數據,去年長江流域的高溫是一場破紀錄的高溫,今年對華北來講也是破紀錄了。”

        近些年,孫穎感覺,極端事件“一波又一波,這波還沒有分析完、還不知道怎么回事,下一波就又來了”。

        高溫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去年持續高溫,長江流域干旱嚴重,干旱又加劇了高溫。水流量減少,水力發電受影響,就連能源大省四川都出現了能源短缺。水資源少了,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受到影響,還出現了嚴重的山火。

        “從2020年到現在,高溫真的常態化了。”孫穎坦言,“(未來)到底常態化到什么程度、具體到什么位置,這是以后需要研究的事。”

        而氣候變化,還不止于高溫。

        罕見極端事件會越來越多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到,全球平均地面溫度已經比工業化前升高了1.1攝氏度。

        “全球升溫1.1攝氏度”,這樣的表述可能讓人覺得不足為奇。如果沒有溫度計,人體甚至感受不到1攝氏度的差異。

        但實際上,氣候變化并不會以這樣溫和的面貌出現,而是呈現為一次次劇烈的極端天氣事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表示:“極端溫度的升高,大于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

        降水也是如此。

        孫穎估計,“溫度每增加一度,大氣持水量會增加7%,意味著極端降水事件增加。”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研究員胡增臻引用一篇論文解釋說,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雨滴變大了——小雨滴變少、毛毛雨變少,大雨的次數變多,“降雨日數少了,但是一降雨就是大雨”。

        于是,一個英國氣象學家,在有生之年竟然看到英國出現40攝氏度高溫,這在歷史上前所未有;近年,非洲、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洲都發生過巨大的洪災,在幾小時或幾天內降下的雨量相當于此前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的量。

        這看似不起眼的升溫,還帶來了其他連鎖反應。

        聯合國一篇科普文章中寫道:“很多人理解的‘氣候變化’就是溫度升高,但這只是個開頭……氣候變化的后果包括但不限于嚴重干旱、缺水、火災、海平面上升、洪災、極冰融化、災難性風暴和生物多樣性降低等。”

        全球變暖堪稱極端事件的“放大器”。

        世界氣象組織助理秘書長張文建提到,當前每年有244個四到五級的臺風。如果將來溫度提高3攝氏度,每年會有超過300個臺風,同時強度也會增強。

        翟盤茂也表示:“未來極端事件變化與全球變暖幅度緊密相關。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氣候系統的許多變化將進一步加大。隨著全球氣候進一步變暖,在觀測系統中沒有觀測到的極端事件也可能發生。越罕見的極端事件,概率增長越大。”

        氣候災害“吃”掉經濟增長

        在“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應對”論壇上,張文建拿出幾張圖表。

        他說,這50年世界各地發生了2.2萬余起極端災害,其中一半以上與天氣、氣候和水有關。極端天氣、氣候和水相關事件引發的災害導致200多萬人死亡,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合30多萬億人民幣。

        張文建指出幾個變化趨勢:極端天氣事件增加、死亡人數減少、經濟損失增加。

        他說,對高收入國家來說,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巨大;對不發達國家來說,經濟損失總量雖然不大,但是占GDP比重很大,“(有可能)一年GDP增長6%,5%給(自然災害)吃掉了”。

        張文建認為:“最發達國家依然要警惕減災防災對經濟的影響,因為實際損失不小。最窮的國家,給氣象多投點資,投的錢回報至少40%、50%。”

        世界氣象組織估計,隨著全球變暖加劇,強熱帶氣旋的比例將在全球范圍內增加。這一方面意味著經濟損失——對許多國家而言,沿海地區是最富裕的區域。另一方面是對生命的現實威脅——近50年來,亞洲有98萬人死于極端天氣事件,熱帶氣旋是主要原因。

        具體到個人,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也是“不能承受之重”。

        去年西南地區頻發山火,當地百姓被迫“與火為鄰”。而這一現象也并非個例。前段時間孫穎到北美訪問時,一位加拿大科學家告訴她,加拿大的山火活動很嚴重,“在家里都要戴N95口罩”。

        孫穎說:“我們在講極端事件的時候,會提到人的脆弱性和暴露度。暴露度很好理解。脆弱性是比較復雜的東西,同樣的煙霧、大火、高溫,要是有基礎疾病,適應能力肯定是不一樣的。還有生活條件,如果有空調,應對高溫會好一點、適應能力就強,如果沒有空調,適應能力馬上就不一樣了……”

        出路何在

        1988年以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一直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人類活動對于氣候變化到底有多大影響?

        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認為,人類活動“可能”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第四次報告認為“很可能”,第五次認為“極有可能”。最近這次歷時9年的研究報告出爐,認為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毋庸置疑”。

        這是全球氣象學家的共識。

        張文建說:“氣候變化的根源,還是溫室氣體排放。”

        孫穎形容,“(溫室氣體)像蓋了一層厚厚的毯子”。

        而這張覆蓋地球的“巨毯”還在變厚。

        最近幾年,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溫室氣體公報內容如出一轍: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歷史新高;2021年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均為溫室氣體)的大氣水平均創下新高。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袁佳雙提到,“溫室氣體的濃度在逐年上升。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平均濃度都達到了歷史最高。”

        翟盤茂認為:“實現全球碳中和以前,極端事件肯定進一步增加。碳中和以后,進入負排放的階段,才能把溫度提升的幅度降下來,極端事件的頻率可能下降。”

        而在實現碳中和之前,“至少在未來30年到40年之內,我們面臨極端事件的挑戰越來越大,所以現在不得不做預警預防工作。”

        張文建表示:“24小時之前對極端事件熱浪、熱帶風暴的預警,可以減少30%的損失。特別是極端事件來臨之前,可以把人員撤出來,減少人員死亡。”

        除了預報天氣,氣象界也在努力預報極端事件。但張文建提出,在早期預警這方面,應該再往前走一步——不僅把極端事件的預報做得更準,還要講清楚它們對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發展會產生什么影響。他說:“這中間的差距如果長期存在的話,我們(氣象部門)做的很多工作最后就沒有實現經濟社會價值。”

        胡增臻說:“澳大利亞氣象局聘請了社會學家來修改他們的報告,我們(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知道這個事之后也聘請了社會學家,氣候報告的語言很通俗。除了講這些事實讓內行人知道之外,關鍵是讓社會大眾知道氣候確實在變。”

        孫穎認為,目前國內的公眾教育還非常匱乏。她說:“那天北京那么熱,還有老太太帶著小孩出去,她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情況,她沒有這樣的意識。”

        孫穎記得,2021年鄭州下暴雨前,氣象局發布了很多紅色預警,但許多人沒當回事。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79人死亡,“從那以后大家知道了下暴雨的時候得在家待著,不要到處溜達,開車的時候別往高速里面或者是比較低的地方去。”

        這是用生命代價換來的教訓。

        “跟發達國家比,我們對災害的校園教育做得少一點。如果現在從學生教起,等到這些人長大了、老了以后,整個社會的科學意識都會有比較大的提升。”孫穎說。

        而對于現階段要做的低碳、減排,每個個體都有責任,氣象組織也大有可為。

        張文建經常分享的觀點是,一個成熟的氣象組織,要既能夠為減災防災作貢獻,同時又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經濟要發展,沒有新能源怎么辦?這是我們氣象組織能做的更大的方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性欧美高清come|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香蕉伊思人在线精品|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2| 欧美xxxxx在线观看|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一级做a爰全过程免费视频毛片| 激情综合五月天| 国产精品一区12p|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 |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妓女影院| 男男高h粗暴黄车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jizzjizzjizz中国| 榴莲榴莲榴莲榴莲官网| 你懂的在线播放|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视频免费看 |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毛片| 国产精品刺激好大好爽视频 | 一边摸一边叫床一边爽| 日韩免费观看的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韩国一区二区| 男人边吃奶边做性视频| 国产chinasex对白videos麻豆| 国产亚洲sss在线播放| 国产资源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区一区二区三波多野| 欧美精品www| 国产乱人伦无无码视频试看| a级毛片免费看| 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观看1000| 乱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盗| 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