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城市如何形成人才發展良性循環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2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我國大學生就業地域偏好明顯,想去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和二線經濟發達城市的大學生仍占大多數,不過這一占比呈緩慢下降趨勢;想去三四線中小城市、小縣城、基層鄉鎮和農村工作的大學生占比雖然相對較少,但呈上升趨勢。
數據顯示,2021年想去北上廣工作的大學生占比34.1%,想去二線省會城市或經濟較為發達的非省會城市占比39.27%,合計超過70%,說明大部分大學生依然傾向于“傳統”大城市。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與就業選擇過于集中有關,包括區域、行業、崗位等。要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就需要在“分散”上做文章,分散區域、分散行業、分散崗位。
就此而言,高校畢業生選擇到三四線城市就業的人數增多,是值得肯定的現象。要讓這成為一個穩定發展的就業趨勢,需要三四線城市創造良好的職業與事業發展環境,并由此形成當地吸引、使用、發展人才的良性循環。
對于到三四線基層單位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我國社會輿論一直關注一個問題:他們如何下得去、上得來?這個問題本身就帶有對三四線地區基層崗位的偏見,認為大學畢業生遲早會為了“職業上升”離開這里。這不但影響到相關地區的人才環境建設,也影響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一些三四線地區沒有使用、培養大學畢業生的長期計劃,還把大學畢業生作為“過客”,而大學畢業生中也有不少把到三四線城市就業作為短期選擇。
多年前,我國就曾經出現過大學畢業生“逃離”北上廣,到二三線城市就業的現象,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好事。大學畢業生到二三線城市就業,既可以拓寬就業選擇,也可為這些地區輸送人才。但是,不久之后卻出現“逃回”北上廣就業的“逆轉”,主要原因是這些地方雖然“缺人才”,可是對人才重視不夠,無法滿足大學畢業生對于人才平等競爭的職業環境需求。
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58萬。顯然,如果高校畢業生都選擇在一二線大城市就業,將會面臨十分激烈的就業競爭。因此,到三四線城市,甚至到縣城就業,應該是部分高校畢業生的主動選擇。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也要抓住這個引進人才的好時機,把人才引進、使用和發展當地社會、經濟結合起來,做出具有前瞻性、系統性的規劃。
讓到三四線城市就業創業的大學畢業生,來了就不想走,這應該成為這些地區引進、使用人才的“基調”。毋庸置疑,國家和地方,要給到基層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重新選擇的機會,但是,不能讓到三四線地區基層單位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認為“風景在別處”,只有離開當地才能實現職業發展。要讓這些優秀人才選擇留下,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發展,還可以吸引更多人才來這里就業、創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三四線城市,還以編制作為主要因素吸引大學畢業生。客觀而言,小城市能吸引大學畢業生的單位主要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與國有企業,大學畢業生選擇小城市,也主要考慮“體制內”“編制”等現實因素。不過,在此之外,要激發三四線地區的發展活力,還應強調職業、事業本身的發展,要給大學畢業生施展才華的空間與舞臺。這也是我國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振興區域經濟發展,振興鄉村所需要的人才使用和發展思路。(北京青年報 蔣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