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宜居、綠色成上海最動人的“底色”
中新網上海12月15日電 (記者 陳靜)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二階段會議正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北京時間15日(當地時間14日),中國代表團中的城市代表,上海代表團舉辦上海日主題展示,向世界展示和傳播上海在城市生態建設、河口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落實雙碳戰略等方面的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和實踐成果。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當日表示,當前,上海正在建設“千園之城”,規劃到2025年,建成各類公園1000座。城市變得更休閑、更宜居,綠色正在成為上海最動人的“底色”。上海將進一步加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力度,不斷探索在超大城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路徑、新方法。
上海是一座由濕地發展而來的超大型城市。每年,有上千萬只水鳥沿著東亞的海岸線遷徙。上海所在的長江口正好位于這條遷徙路線的重點,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大片灘涂濕地使上海成為了候鳥的驛站,特別是遷徙水鳥的重要中轉站。“上海將自然保護地、重要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剛性保護。”程鵬介紹,近年來,上海生物多樣性水平逐漸恢復,記錄到鳥類518種,其中水鳥種數占全國的約三分之二,每年棲息過境的水鳥近100萬只次,多年不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重現長江口。
這位官員直言:“我們在生態空間方面一直不遺余力做加法。”十年來,上海大力推進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整治,開展低效建設用地減量,減出來的土地主要用于生態建設。至2021年底,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8.8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9.42%,各類公園達到532座,基本形成“環、楔、廊、園、林”的生態格局。
據介紹,近年來,上海花大力氣貫通“一江一河”,黃浦江兩岸45公里、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岸線的公共空間,陸續貫通開放,昔日的“工業銹帶”變身“生活秀帶”“發展繡帶”,民眾擁有了更多的公共空間、休閑場所、更好的生態環境。同時,上海不斷探索社區生境花園建設。生境花園是具有棲息地功能的花園,它將“生境”與“花園”融合在一起,為城市野生動物提供輔助的食物、水源或庇護所。
自2017年起,上海長寧區啟動“生境花園”項目,通過城市更新,將社區中的“邊角料”(原本社區里廢棄或者臟亂的場地)改造成居民們的“忘憂角”,成為休閑漫步、體驗自然的網紅打卡點。目前,該區已建成了8座風格迥異的生境花園,總面積約3500平方米。到2025年,長寧區預計將建成至少30個生境花園,將生境斑塊“織密”成生境網絡,提升城市生態空間的質量和功能。
另據了解,今年,上海制定了《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方案》,啟動了外來入侵物種的普查工作,全面提升外來入侵物種防控能力和水平。
程鵬透露,上海將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超大城市新模式。相關部門將籌劃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進一步摸清上海的“生態家底”;規劃生物多樣性觀測體系,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數據基座”;此外,相關部門將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信息系統建設,為生物多樣性監管安裝“智慧大腦”。同時,上海將推進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據介紹,上海將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完善綠色金融制度建設等重點領域,進一步推動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投融資的創新實踐。(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