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聯通成立合資公司背后:經營者集中非新事,算力經濟迎變革
聯通旗下投資平臺和騰訊的投資平臺一起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是單純的業務協同?還是國企混改的延續?又代表著算力經濟的哪些變革?一石激起千層浪。
根據近期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執法二司公布的《2022年10月17日-10月23日無條件批準經營者集中案件列表》(下稱:《案件列表》),“聯通創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聯通創投)與深圳市騰訊產業創投有限公司(下稱:騰訊產投)新設合營企業案”得到批準,批準時間為2022年10月18日。
無獨有偶,近期互聯網大廠和移動運營商頻頻“聯姻”。11月1日,京東科技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上海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開展平臺型智慧城市、數字政府、數據中心、云計算、通信及國際化業務、智慧家庭等領域的創新合作。
“國企混改”還是“批準經營者集中”?
相比甚囂塵上的各種傳聞,上述《案件列表》呈現的是針對“經營者集中”案件的公示。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劉安邦律師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解釋稱,當經營者集中達到國務院規定的申報標準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本次合資公司成立,不違反《反壟斷法》中關于經營者集中的相關規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按照簡易案件程序對該案件進行審查,并無條件批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經營者合并;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此前的簡易案件公示,本次合營協議由聯通創投與騰訊產投等簽署,各方擬共同設立一家合營企業,擬主要從事內容分發網絡(CDN)和邊緣計算業務。交易完成后,聯通創投、騰訊產投、有關員工持股平臺將分別持有合營企業48%、42%、10%的股權,聯通創投、騰訊產投共同控制合營企業。
劉安邦稱,從上面的級別上看,合資公司的組建并不屬于準確意義的“國企混改”。“國企混改”是“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簡稱,是指在國有獨資及國有控股企業引入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外資等各類資本,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的國企所有制改革。
那么,同樣從事內容分發網絡(CDN)和邊緣計算業務的聯通創投與騰訊產投成立合資公司為何會被“無條件批準經營者集中”?根據界面新聞披露的申請文件,本次合資公司成立作為簡單案件申請的理由為,在同一相關市場,所有參與集中的經營者所占市場份額之和小于15%;存在上下游關系的參與集中的經營者,在上下游市場所占的市場份額小于25%。
具體而言,2021年聯通創投在中國境內的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服務市場的份額為10%至15%,騰訊產投(自用)的則為0%至5%,各方合計10%至15%;2021年聯通創投在中國境內的內容分發網絡(CDN)服務市場份額為0%至5%,騰訊產投份額為5%至10%,各方合計為5%至10%;2021年騰訊產投在中國境內的邊緣計算服務市場份額為0%至5%。
CDN和邊緣計算的想象空間
簡易案件公示顯示,聯通創投與騰訊產投擬共同設立的合營企業,主要從事內容分發網絡(CDN)和邊緣計算業務。
據易觀分析發布的《中國低時延技術市場洞察2022》顯示,CDN是目前廣泛應用的內容傳輸技術,通過緩存算法、負載均衡、應用加速等方式,致力于更快、更可靠地將包括多媒體信息等在內的文件傳輸給終端用戶;邊緣計算簡而言之就是區別于傳統的中心化數據中心系統,在更靠近終端用戶的去中心化邊緣數據中心,承接所需要的計算工作,從而縮短數據中心和終端用戶的物理距離,以實現更快的傳輸速度。
易觀資深分析師廖旭華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像視頻網站、直播平臺、短視頻平臺經常提到的帶寬成本,其實絕大部分的就是CDN成本。CDN雖然是比較成熟的技術,優化空間少、利潤率相對低,卻是云計算廠商目前收入最高的產品之一。如果有聯通的網絡設施,再加上騰訊算法,或許可以進一步優化,從而降低使用者的帶寬成本。
“如果說CDN是成熟業務,那么邊緣計算則尚處于起步階段。CDN的應用場景更多是消費互聯網的內容行業,而邊緣計算更多應用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比如港口、工廠、倉庫等。邊緣計算需要比較強的基礎設施部署,前期投入比較大,所以騰訊和聯通一起去研發新產品、新方案,在產業互聯網和產業數字化場景下是有比較大想象空間的。”廖旭華補充說。
易觀分析企業數字化中心負責人張澄宇進一步補充,“雙方的互補一方面體現在業務本身,比如聯通在網絡、存儲、算力基礎設施有天然優勢,而騰訊在產品和技術應用方面更加有優勢。另一方面體現在業務邊界,比如聯通可以更市場化地推進戰略決策和運營,而騰訊借助聯通的資源、資質和數據可以提升服務政企市場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看到合資公司在股權設計方面也為人才引入搭建預留了股權池,這為高級團隊的搭建提供了有效支撐。”
信通院數據顯示,中國數字經濟產業規模在2020年達到39.2萬億元,其中工業和服務業的數字化升級前景廣闊,同時,超高清產業將在2022年超過4萬億元,將推動包括網絡傳輸在內的產業鏈環節實現深刻變革。包括CDN、邊緣計算、TSN(時間敏感網絡)在內的低延時技術將廣泛應用在上述萬億級產業中。
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大廠為何頻頻“聯姻”
近一月以來,包括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大廠,已經和聯通、移動等運營商形成了戰略合作,“互聯網大廠+電信運營商”布局算力經濟的模型已初步顯現。
為何會呈現出“互聯網大廠+電信運營商”的“強強聯合”格局?
易觀分析企業數字化中心負責人張澄宇向貝殼財經解釋稱,產業合作是競爭戰略中的重要手段。“電信和云計算行業都已經是寡頭競爭市場,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背景下,我們認為這種合作有兩方面考量,一方面是各方本身有業務互補,比如在面向大型政企客戶的數字化需求時,運營商的資金、資質、存儲和網絡基礎設施,同云計算廠商的技術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能力可以很好的融合,形成更充分的服務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提前于競爭對手進行市場卡位,因為頭部玩家只有這幾家。”張澄宇說。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互聯網大廠找運營商合作,在資費上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這不是他們的核心訴求,而電信運營商在Sass(軟件即服務)、Pass(平臺即服務)的確沒有互聯網云廠商那么強,可能會有這類考量。”此外,他還提示,如果云計算廠商從事的是區域化的業務,綁定一家運營商或許可以降低資費,但在全國范圍內并不是。
“這類合作背后應該也有國家加快數字中國建設等戰略意識的體現,這當然會對中國的云計算市場造成較大的變革,此前像阿里云、騰訊云等憑互聯網云計算廠商借著資金、人才優勢攻城略地,現在運營商開始崛起,未來國家也希望維護底層的基礎設施的安全,就希望能促成二者的合作。”上述分析師說。
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稱:發改委)近期針對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上,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張志華介紹稱,自今年2月“東數西算”工程實施以來,已初見成效:一方面,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方案均進入深化實施階段;另一方面,多種政策工具重點發力支持建設國家算力樞紐和數據中心集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