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生態廊道”讓豹自由行走
夏日,多種飛鳥的叫聲在山谷中回蕩,不同層次的綠色覆蓋在連綿起伏的山體上,空氣中滿是清新的味道,一條公路盤山而行,與自然融為一體。從北京城區向西出發,越來越多的綠色,彰顯著門頭溝區近年來生態建設的成效。
《北京市門頭溝區“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門頭溝區將加強生態多樣性保護的具體目標、重點措施,堅定筑牢首都西部生態屏障,今年五月,門頭溝區啟動“迎豹回家”計劃,為野生華北豹的回歸創造更好生態環境,一條綠色、舒適的豹子回家之路,悄然鋪就。
在石頭上造林
“只有把綠色搞好了,生物多樣性豐富了,豹子才會回家。”門頭溝區林業站站長楊景林介紹,近些年,門頭溝區致力于保護和修復生態多樣性,全區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的41.79%,提升到2021年的48.26%,林木綠化率由65.9%提升到72.75%。“這兩個數據,是門頭溝的生態環境向好發展的重要依據。”
構建適合野生豹的生態環境,綠色是第一步。
楊景林說:“打造出一個綠色的生態環境,為華北豹的出現,預留生存空間,對于其他物種也是一樣。”
為增強生物多樣性,門頭溝林業站施行百萬畝工程、京西風沙源治理等多項工作,主要體現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植樹造林等多方面,構建出一條生態廊道。
楊景林介紹,生態廊道是指在生態環境中呈線性或帶狀布局,并且能夠溝通連接空間分布上,較為孤立和分散的生態單元的生態系統空間類型,能夠滿足物種的擴散、遷移和交換,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形成一個高級的生物鏈。“也就是保證生物多樣性,華北豹是一種高級食肉動物,有它存在的生物鏈內,物種更具有多樣性。”
提高生物多樣性,推行高質量發展,門頭溝山區多,造林難度巨大,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楊景林回憶,為把綠色帶進山溝,門頭溝施行宜林造林、荒山造林,在土薄坡陡的山溝中,造林需要人為打造。“我們只能爆破造林,在石頭上面造林,人上去都費勁的地方,就用飛機播種。”
凝聚了林業人汗水與期望的門頭溝,如今放眼望去,滿是綠水青山。
楊景林說:“林業站在門頭溝生態建設中是關鍵的一環,這些年來,我們的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空氣也更好了,迎接豹子回家的基本條件我們有了。”
京西作為野生華北豹的原始棲息地,更是華北豹種群在太行山、燕山擴散和恢復的中心點。
楊景林說,這條生態廊道的建設,旨在打通河北、山西等地區的生態廊道,打通野生豹的回家之路。
減少對生態的擾動
一條109國道,直穿門頭溝區,連通北京、河北、山西等8個省份,全長3922公里。當城市工程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發生交錯,天平的兩端,如何保持平衡?
劉鐳是中國鐵路交通環境運輸部環境保護中心的環境監理,主要負責109國道新線高速公路工程環境監理,他說,為了保證動物棲息地的連貫性,在做工程建設的時候,就需要環境監理這一崗位進行嚴格把關。
“我們的崗位,就是為了防止項目工程對生態環境進行破壞。”劉鐳介紹,在109國道新線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會注意路基的建設,在不適合路基建設的地方增設涵洞,以便于河流過水,溝通生態溝渠。“遇到河流,我們就會將路基改成橋梁、隧道或者涵洞,這樣一來,河流可以過水,這里的生態鏈就不會斷掉。”
在一項工程開始之前,劉鐳需要對當地的環境做整體的評價,調查該地的生物種類,遷徙習慣等,做出一個詳細的調查報告后,再做工程設計。比如,針對某些特定的動物,工程建設會遠離某些遷移點位,盡可能保護原生態通道的狀態。
劉鐳說:“針對一些鳥類,我們會設置一些鳥屋,增加鳥兒們的棲息落腳點,避開它們的遷徙路徑。”
用森林城市迎豹回家
幾乎是每隔一個季度,劉鐳就需要做一次生態環境調查。去年,他在小龍門隧道出口,利用紅外相機檢測到斑羚、狗獾等五種哺乳動物,紅嘴藍鵲、灰頭綠啄木鳥等7種鳥類,其中包含北京市二級保護動物、北京市一級保護鳥類。劉鐳說:“根據評估,工程沿線人類活動的干擾較大,對沿線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我們便會以此為依據,對此工程做一些沿線調整,減少人為對生態的干擾,幫助生態的恢復。”
做環境監測,最關鍵的環節就是防患于未然。劉鐳介紹,環境監測是一個未雨綢繆的工作,需要盡量避開對生態的擾動。比如公路服務區的設置,就盡量設置在人多的地方,減少對生態的干擾,再比如,在途經永定河流域的工程點,設置一些應急防護和補救措施,避免公路上可能出現油罐車倒翻的情況,對水資源造成污染。
劉鐳說:“迎豹回家也是這樣,我們不去破壞原有的生態廊道,在工程建設和環境建設中取得平衡,去連接細碎的、被城市工程打碎了的生態圈,建設成一座森林城市,才能打通豹子回家的路。”
“打造森林城市,共建生態文明”,這句話不僅是門頭溝區的建設標語,更是這些年不斷踐行的準則。楊景林說,門頭溝未來的目標,是提高森林質量,不斷擴大綠色空間,當城市和森林并行,人與自然才能和諧共處。
一條綠色的生態走廊
在迎豹回家的這條生命走廊上,不只是“打造森林城市,共建生態文明”,京西門頭溝還加大了監測力度。在百花山有七個野生動物防疫監測站,包括一個國家級監測站;在三家店水庫和珍珠湖,有兩個市級監測站;此外,還有四個區級監測站。這些監測站,每天都會收集大量的數據,偶爾也會發現各種珍稀動物。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