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文化遇上科技“穿越”京味兒故事

      發布時間:2022-07-27 11:16:00來源: 新京報

        “聽見了嗎?北京中軸線要申遺啦。”伴隨演員吳剛輕柔細膩的聲音,北京中軸線畫卷緩緩拉開。2分25秒的視頻,代言人“北京雨燕”娓娓道來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故事,與此同時“數字中軸”正式啟動,秀出技術“肌肉”。

        “我們將把多年累積的數字技術開放出來,包括游戲引擎、物理仿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打造一個全真的“數字中軸”。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數字文化實驗室主任舒展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中軸”意在創新性構建一個數字申遺范式,不僅能讓更多人沉浸體驗到中軸線的恢弘氣勢和歷史變遷,同時還將助力中軸線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化,真正實現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文化中的數字力量正在被看見。2022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為人們呈現一場視聽盛宴,驚艷了全世界,也同樣通過數字科技手段再現動人的中國式浪漫。隨著文化數字化戰略縱深推進,文化內容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文化新業態新模式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助推器”作用進一步增強。

        中軸線“上云”講北京故事

        2021年底,“數字中軸”正式啟動,并上線“云上中軸”小程序。當天僅5個小時,就有50多萬用戶參與創意互動,成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助力人。

        文化遺產+數字,這將是數字技術應用于文化領域的一次典型探索。騰訊以“公益捐贈+技術資源投入”的方式,全程參與和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以數字技術能力推動中軸線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探索SSV(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在文化遺產上的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模式。

        北京中軸線是什么,為什么要申遺,中軸線上的現代建筑也要納入申遺范圍嗎?中軸線有很多故事,這就需要一個龐大的、矩陣式的數據力量,把這些故事講出去。“數字中軸”上線,讓每個人都參與到中軸線申遺中。

        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數字文化實驗室主任舒展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此前大眾對中軸線申遺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希望“數字中軸”項目能夠實現三個目標:推動世界文化遺產從普遍性價值到社會知識的轉換,讓中軸線的歷史文化更好地觸達社會大眾,傳播到世界各地。此外,實現中軸線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舒展稱,“云上中軸”小程序的核心是建立公眾對北京中軸線的認知,深入了解北京中軸線19個遺產點,領略古都北京中軸線壯麗美景的同時,參與助力中軸線申遺。

        此次“數字中軸”還嘗試以數字技術打造文化遺產IP,結合中國傳統非遺“京燕風箏”為中軸線及其19個申遺點打造20款別致的“北京雨燕”數字藏品。首批北京中軸線紀念版免費數字藏品9999件,僅一小時便被用戶領完。

        今年6月,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啟動,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官方發布北京中軸線第二款數字藏品“萬人中軸字”。該藏品由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創意支持,采取水墨宣紙浮層設計,將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中出現的不同年代、不同形態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撰寫的“中”字與萬眾共創的“中”字相融合。畫面正中以甲骨文印章凸顯,背景圖案則融合匯聚了黃包車游客、冰糖葫蘆、放雨燕風箏的孩童、京劇表演等,呈現中軸線市井生活場景與標志性非遺元素。

        本次藏品在“云上中軸”小程序上限量發行611份,上線僅15分鐘即被領完。

        “數字中軸”項目為數字文化融合構建了一個范本。舒展認為,文化遺產價值的傳遞、挖掘和守護,不僅僅是將文化遺產數字化進行保存和保護,更是需要通過數字化方式和文創化手段對文化遺產進行活化,向世界傳遞魅力。數字文創的發展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利用數字科技給文化遺產插上想象和創意的翅膀。

        沉浸式觀展,人在畫中游

        當你正盯著水墨光影版的《富春山居圖》出神時,突然間眼前就變換出了一幅植物版的畫卷。這是2019年北京世園會中國館的一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交互媒體藝術設計研究所所長張烈帶領的團隊,借助可通電玻璃技術,實現了本真性和虛幻性的完美融合。

        這種融合也是古老文化遺產和現代科技碰撞的縮影,現在的博物館越來越不滿足于簡單的文物或藝術品陳列,張烈稱,“我們希望在博物館里講故事,并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這個展項的重點是《富春山居圖》光影和植物藝術裝置都具有觀賞性,兩種狀態都是藝術品,這也是我們做這個創作的初衷。”

        張烈一直致力于文化遺產和數字化的融合,北京世園會的中國館也是其幾十年職業生涯中最耗費心力的一次,從構思、設計到實施完成歷時4年。他希望世園會中國館作為中國展現給世界的一張名片,能夠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更好地傳遞出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

        世園會的主角是花花草草,走進中國館“天地人和”展廳,一個有趣的青銅雕塑乍一看是一個人屈膝種禾苗的情景,仔細觀察會發現是“藝”字。“在中國早期文明的代表殷商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像果、木等許多與植物相關的文字,特別有意思的是這個“藝”字,是否告訴我們先人對藝術的認識最初也是從和植物的互動中獲得的?”張烈說。

        要將這些歷史故事、情感更生動地講述出來,數字化可以幫助歷史敘事和藝術表達得到更深入化的呈現,張烈稱“不管是繪畫還是雕塑,能呈現的都只是一個瞬間,而影像和互動可以把故事講得更深入、更生動。”

        中國館一共設計了9幕,大多數都用到了數字技術,而最后兩幕更是一個完全沉浸式的呈現。從“祥和逸居”到“和而共生”,通過多維的、沉浸式的影像,觀眾仿佛成為了畫中人。繁花似錦、落英繽紛、綠樹成蔭、雪花漫天,在漫步中穿越傳統園林的四季變化。該場景是以圓明園為背景,借助數字光影的動靜變幻,營造園中的四季晴雨、夏花秋實。最終從古代到當代,穿越時空,鳥瞰中華大好河山,以典型案例展現中國一以貫之的生態文明思想和新中國生態治理方面的重大成就。

        張烈在幾十年的從業中也感受到了數字技術的巨大進步,“打個比方,以前我們可能只能觸摸一個小小的電腦屏幕,現在我們可以有整面墻的觸摸屏。”

        數字技術對博物館的內容闡釋能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補充不能參觀的場景、不能觸摸的文物、不能詳盡的信息等。“比如現在的AR技術,能夠讓觀眾在觀察文物實物的同時,從透明屏幕或透明眼鏡中生成對文物的補充說明作為知識的拓展,影像和文物位置的擬合,就可以非常直觀和生動地傳達豐富的信息量。”

        針對這一變化,張烈做了個比喻,如果以往的博物館更像是科學家在作報告的話,那現在的博物館就應該是科普作者在講故事。現在博物館應更多地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讓參觀者得到更深刻的理解、獲得更多的知識、擁有更好的體驗等。”

        張烈提到,數字技術在和文化遺產結合的過程中,有三個重要的功能。一是可以將文化遺產盡量高保真地記錄和保存下來,這個數字孿生成果本身也應該是有價值的。“你無法預測未來數字和實體哪個更有價值,有時候復制品本身也有它的價值。”第二個功能是促進學術研究,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分析,可以總結或發現以往難以發現或被忽略的一些文化現象和規律。“以前發現一條規律可能是一位甚至幾位專家畢生學識的結晶,而現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從大數據中非常快速地找到一些線索,從而發現新的故事和有趣的現象。”第三個功能是促進傳承和傳播,“不管是線上和線下,文化遺產要面向公眾進行有效的傳播,通過數字科技手段可以大大加強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增強文化傳播的感染力,讓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背后的精彩故事。”

        虛擬技術跨界,“織”繪中國結

        以數字技術為引擎,北京持續在文旅、廣電、演藝、文博等領域推出一批極具特色的文化科技場景與優質產品。“故宮以東·城市盲盒”數字沉浸式體驗空間落地王府井;前門地區“北京坊”打造全球首個“5G+虛擬現實”智慧商圈;北京廣播電視臺冬奧紀實8K超高清試驗頻道順利開播,成為全國首個8K電視頻道。

        冬奧會閉幕式代表團旗幟和運動員入場環節,視效和虛擬設計團隊將“中國結”的概念玩出花樣,至今讓人印象深刻:無數紅線從鳥巢外圍飛躍而來,朝著舞臺中心奔赴,宛如靈動的赤霞,以不同的軌跡向中國結集聚。

        “這是我們的虛擬團隊利用UE4(虛幻引擎4)虛擬渲染技術,創造的一次視覺奇觀,通過高達40米的巨型中國結與空中的實體火炬緊緊環繞。此次設計運用了AR(增強現實技術),使得最終呈現的中國結模型在精度、材質紋理的細節以及實時渲染的體量方面都史無前例。最終,中國結在傳統元素與科技創新的加持下,莊重古樸、活力動感、浪漫唯美。用科技“織”繪一個從未有過的中國結,讓世界為中國創意點贊。”北京冬奧會閉幕式導演沙曉嵐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與傳統文化的轉化結合,達到了震撼的演出效果,更實現了創意表達上的突破,通過技術打破時空的限制,讓意象化的傳統文化符號煥發新的活力,同時也吸引更多年齡層次關注到此次北京冬奧。

        在沙曉嵐看來,科技為文化賦能,在文化演藝活動領域的作用非常明顯和重要。在文藝創作、演出設備、呈現方式、劇場建設等方面都在鼓勵探索和融入科技思維和科技成果,以新技術、新應用創新舞臺表現手段,拓展文化演藝活動的內容深度與表現邊界,實現線上線下雙向聯動,“可以說科技的進步為演藝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更為文化產業的未來增添生命力。”

        北京星光影視園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洋同樣對科技助力文化發展深有感觸。近年來,星光影視園加大了對XR(擴展現實)虛擬制作以及5G+超高清遠程制作等相關領域技術的建設和投入。陳洋介紹,以往如果團隊籌辦一場大型晚會或節目,搭建舞臺和場景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現在通過虛擬制作技術,只需要一塊屏幕加實時渲染,就可以實現許多想要的場景。“比如在演播室里拍一個廣告,可以一會兒在北極,一會在沙漠,兩天時間就可以達到這個效果,要是拍實景,同樣的場景可能需要費時兩個月。”陳洋認為,這對于未來的影視制作具有顛覆性。

        沙曉嵐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當今新時代,科技發展迅猛,北京很多技術手段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演藝科技,“除了我們熟知的燈光、音響、影像技術,還有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推薦、云計算、虛擬技術等全都在跨界應用于文化領域。當下科技助力文化發展的特點之一就是在同一應用場景的技術呈現選擇上多樣化。”此外,很多為文化賦能的科技手段更多呈現出了本土化,比如很多的核心技術、算法工具、硬件設備、操作程序等都是國內自主研發,所以在應用上更具針對性。與此同時,以往科技助力文化更偏內容創作和內容生產端(即錄制、拍攝、執行制作等),現在需要既滿足內容生產又要兼顧觀眾的體驗方式,滿足更高的沉浸體驗、更高效的實時內容輸出、更豐富的內容選擇等等。

        科技加速迭代,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

        7月26日,《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2)》公開了過去一年科技賦能文化的“成績單”,其中,文化科技型企業實現量質齊升。2021年1-11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科技”企業1105家,實現營業收入7760.5億元,占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51.7%,同比增長18.1%,拉動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9.4個百分點。同一時期,全市55家規模以上“專精特新”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1.3億元,同比增長22.6%。新增故宮博物院、完美世界等6家單體類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示范基地數量達到11家,居全國之首。

        多領域數字化轉型規劃與政策文件陸續出臺,首都文化數字化戰略走深向實,文化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科技正在為文化產業迭代裝上“加速器”。

        2020年,全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3770.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5%,始終居于全國首位。2021年,北京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7563.8億元,在全國占比約15%;文化核心領域實現營業收入15848.3億元,占總收入比重達90%。最新公布的“2021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顯示,北京再次登上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排名榜首,連續六年在該排名中保持第一。

        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數字藝術部主任張宜春看來,科技對文化的助力作用,首先是能夠提高文化和創意發展的效率,其次科技能把很多前數字時代的東西遷移到數字時代,此外,給人們創造了探索新空間領域的條件。

        沙曉嵐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仍面臨許多新挑戰,科技對文化建設支撐作用的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文化試圖借助科技手段展現的魅力還沒被深刻激發。北京星光影視園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洋認為,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本身比較難,主要因為復合型人才比較少,“往往很多文化上有造詣的人科技基礎比較差,而技術人也不懂文化這方面的需求。”同時,一些新科技應用到文化,前期的投入費用和試錯成本也非常高,這也拖慢了兩者融合的速度。

        陳洋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從文化科技整個行業來看,小規模的公司比較多,各方面應該對中小企業有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去年12月發布的《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報告(2020~2021)》指出,為有效促進科技支撐引領北京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扶持政策還有待落細落實,文化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還須提升,文化科技資源整合與品牌建設尚須加強,如何將疫情的“危”轉為“機”仍待破解。“十四五”時期,北京須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政策環境,強化文化產業鏈與科技創新鏈的高效銜接,努力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品牌,助推全國文化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沙曉嵐對于未來北京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前景充滿信心。“相信隨著北京5G技術、AR/VR、云計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等的不斷發展,北京文化產業與科技結合與應用將越來越日常化、場景化,云上劇院、數字展覽、5G劇院等應用場景將更加成熟地出現在北京的文化演藝及文旅項目之中,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多彩,足不出戶便可沉浸式享受北京文化穿越時代魅力,線上就可穿梭北京的大街小巷,感受十足的京味兒魅力。”

        “未來北京在科技文化發展方面,肯定是帶著一絲厚重,同時又極具創新和活力的。它在線上和線下是兩個相互矛盾又相互碰撞的世界,可能線上有非常前衛的亞文化圈子并持續存在,另一方面,它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元素也不會消失,并且可能還會在數字世界中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生態,帶有京味兒的文化生態。”張宜春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宋美璐 孫文軒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观看|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69pao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饯 | 人与动人物欧美网站| 天天躁天天碰天天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欧美xxxx做受欧美|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五月五月丁香亚洲综合网|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 人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老司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女人高潮抽搐叫床视频| 24小时日本电影免费看| 女人18毛片水最多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无线码免费人妻|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 亚洲图片欧美日韩| 特级毛片在线大全免费播放| 周妍希美乳三点尽露四季图片 | 美女被按在的视频网站观看| 国产成人黄网在线免| 5g影院欧美成人免费| 天美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中文| 亚洲区在线播放| 欧美老肥妇BBWBBWBBWPICS|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美女视频黄视大全视频免费的| 国产在线一区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电影在线|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奇米影视第四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