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山西靈丘:紅色老區借“生態底色”提升“產業成色”
中新網大同6月15日電 (記者 李新鎖)全面抗戰爆發后,我軍的第一個勝利——平型關大捷就發生在山西靈丘。如今,這片紅色土地正依托生態優勢,加速推進文旅、有機生態農業等特色產業。
平型關是山西內長城的一個關口,此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里是旅人、戍邊將士眼中的苦寒之地。時光流轉之下,靈丘森林覆蓋率達27.27%,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7.2%,加之230多處紅、古、綠三色旅游資源,長城腳下的紅色土地正煥發出產業價值。
從“桃花源”到“后花園”
靈丘縣獨峪鄉花塔村,因山勢如塔、桃花滿坡得名。浪漫如桃花源的背后,民謠卻反映出現實——“媳婦留不住,出門跌破肚”。
作為大同市海拔最低的地方,這里較之其他地方氣候溫潤。群山環抱之下,村民進出只能依賴一條人工開掘的隧道。曾經,花塔村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全村戶籍人口152戶347人,人均耕地不足1.2畝,農民人均收入僅在2500元左右。
產業單一,原始封閉,即使有原生態美景,也難留住年輕人的腳步。如何把當地的生態“小江南”變成產業“先行者”?
近年來,當地在保護原生態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持續投入完善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民宿客棧等基礎設施,通過“鄉村藝術節”“創作影視劇”等提升知名度,讓昔日偏僻山村變成遠近游客的休閑“后花園”。
在花塔村,孫志強經營著一家旅游客棧。今年,受疫情影響,外地游客往來不便,但靈丘當地游客卻數量可觀。每逢節假日,游客在游山玩水之后,多半會在村中就餐、歇息。
“以前,我曾到山西太原學習廚藝,并開辦了一家餐館。得知村里開發旅游,我就帶著家人返鄉開了客棧。”孫志強說,從3月至今,平均每月收入三四萬元。
相比漂泊在外的打工謀生,孫志強對家門口的創業評價頗高。
2019年,花塔村被評為全國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旅游產業仍在持續生長。
花塔村黨支部書記韓七勾說,花塔村去年接待游客8萬余人,旅游綜合收入近300萬元。村集體收入達40萬元。
“換道領跑”發掘產業價值
在靈丘,和花塔村情況類似的地方不在少數。地處塞外的靈丘土地貧瘠、氣候寒涼,無法在大規模農業上一較高下,鄉村如何突圍?
車河社區,隸屬靈丘縣紅石塄鄉,包括上車河與下車河兩個行政村,面積27平方公里,耕地1213畝,屬典型的石山區。
此前,上車河、下車河均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村,農業生產靠天吃飯,村民主要種植玉米、豆類等。2013年,靈丘縣委、縣政府將發展有機農業作為戰略實施,確定在上、下車河村進行典型示范建設。
在轉化思路后,生態優良、氣候寒涼、土地純凈等成為靈丘發展有機農業的天賦。
2014年,上車河、下車河進行搬遷、合并、整體改造,村里通了路,村民用上了天然氣和下水管道,住進了聯排二層小樓。依托有機農業,農文旅融合發展持續推進。
車河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春說,目前,車河社區已完成投資1.8億元,“夢幽谷”“冰雪緣”等文旅項目投入運營,其他旅游業態正在持續豐富中。
“農戶原本就有傳統種、養殖的經驗。經過多年發展,在現代技術和農業專家的支持下,車河社區村民對有機農業已習慣成自然。”王春說,有了多元產業支撐,村里年輕人已經開始返鄉創業、就業。
王春介紹,通過配建幼兒園、分配住房、提供就業崗位等,車河社區正吸引著年輕人加速回流,而他們將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面向未來,靈丘將以有機旱作農業為基礎,打造集農業、旅游業、服務業等為一體的產業融合發展業態。
這個以平型關大捷揚名的小縣,確定了“讓人們提起靈丘就能想到有機農業,提到有機農業就能想到靈丘”的目標。(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