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開出產業之花
提及牡丹,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河南洛陽。從入食、入茶、入酒,到延伸開發出保健品、化妝品,再到牡丹瓷、牡丹畫、牡丹真花等文創藝術品……經過多年培育積淀,如今的洛陽牡丹已綻放出絢麗的產業之花。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河南洛陽是牡丹的原產地、發祥地和重要的傳播地,擁有豐富的牡丹種質資源及悠久的栽培歷史。
歷史更迭,芬芳傳承。如今,洛陽牡丹不只是開在田野里、香在花圃內,還開在潔白的瓷器上,開在濃郁的油料里,開在香甜的點心里……
深挖牡丹價值
“來洛陽買點啥帶回去?”“瞧這兒!牡丹餅、牡丹花茶、牡丹絲巾,有特色,價格也不貴,可以多買幾樣。”
近日,在洛陽博物館附近的一家牡丹特產專賣店里,兩位外地游客一逛完博物館就到這里選購特產。
近年來,隨著鳳丹牡丹花和牡丹籽油被列入國家新資源食品名錄,牡丹逐漸從花田走向市場。琳瑯滿目的牡丹深加工產品成為外地游客選購伴手禮的佳品。
處理間、風淋間、無菌室……在洛陽祥和牡丹科技有限公司,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現代化的生產線讓人贊嘆。
“牡丹渾身是寶,根、干、枝、葉、花、籽均可實現資源化利用。”洛陽祥和牡丹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詹建國是牡丹花茶的創始者。這些年,公司相繼開發出牡丹精油、牡丹花茶、牡丹保健枕等產品,取得較好市場反響。
目前,該企業打造的洛陽牡丹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園已建成投用。在這個占地近40畝的產業園里,牡丹花茶、牡丹冷凍食品、牡丹餡料、牡丹永生花等生產線已投入生產。
詹建國介紹,通過引進新設備、研發新產品,牡丹深加工產品的生產工藝及品質得到提升,在生產規模擴大的同時,生產成本還降低了,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以牡丹花茶為例,在一個生產周期內,以前100多名工人能生產1500公斤牡丹花茶,現在不到300人能生產近1.5萬公斤。規模和品質上來了,市場價格就會下探,消費者的接受度會更高。”詹建國說。
白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沁人心脾的芳香,“一朵牡丹”全花茶在杯中盛開,給人以全新的視覺感受和味蕾享受;經特殊工藝處理,牡丹花瓣與餡料巧妙融合,再經過高溫烘焙,“萬景祥”牡丹鮮花餅新鮮出爐、滿口清香;牡丹與白酒深入融合打造的牡丹花都酒,入口留香、沁人心脾,在酒類市場上獨樹一幟……
近年,洛陽以牡丹深加工產品開發為主線,在牡丹籽油、牡丹食品等產品基礎上,加快進行牡丹籽、花、莖、根等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延長產業鏈,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品質;同時重點打造技術先進、產品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構建高質量的牡丹深加工產業體系。
文創多姿多彩
牡丹不僅能入食、入茶,還可入畫、入文創。
宣紙徐徐鋪開,陣陣墨香撲鼻,調色、點墨、勾勒,行云流水之間,一朵朵色澤飽滿、吉祥富貴的牡丹躍然紙上。
來到位于洛陽孟津區平樂鎮的平樂牡丹畫創意園區,平樂牡丹畫代表人物郭泰森正向學員講授繪畫技法。他邊畫邊講解:“色有濃有淡,墨有濕有枯,形有疏有密,每一筆看似隨意,卻都蘊含章法……”
平樂農民牡丹畫是牡丹文創產品的代表。這些年,為推動農民牡丹畫向產業化發展,當地投資建成了平樂牡丹畫創意園區,邀請老一輩畫師和繪畫名家走上講臺,為村民培訓牡丹畫,并創新嘗試“公司+畫家+基地”的發展模式,鼓勵農民與園區簽約。農民專心習畫,園區對外經營,這里迅速獲得“中國牡丹畫第一村”的美譽。
如今,平樂有1000余人從事牡丹畫產業,每年有40余萬幅農民牡丹畫遠銷海內外,帶動研學、文創、電商、物流、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快速發展。
走進位于洛龍區安樂鎮的洛陽牡丹瓷博物館,一朵朵形神兼備、嬌艷欲滴的“牡丹花”盛開在瓷器上,陶瓷與牡丹完美融合,共同演繹“花王”之美。博物館內還設有牡丹瓷工藝生產線,既能通過博物館對外傳播厚重的牡丹歷史文化,又能使游客觀賞并體驗牡丹瓷的設計制作過程,充分感受藝術魅力。
洛陽牡丹瓷的造型典雅端莊、裝飾極妍盡美、色彩瑰麗絢爛,是將悠久的洛陽牡丹文化與中國古老的陶瓷工藝有機融合后誕生的新派藝術陶瓷。早在2014年,完美融合牡丹文化與陶瓷技藝的李學武牡丹瓷被選定為“國禮”。
“花是大自然的饋贈。牡丹作為歷史文化和國民意識中一個重要的印記和符號,歷來是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描繪勾勒的對象。”洛陽牡丹瓷博物館館長李學武說,牡丹瓷將牡丹文化與陶瓷技藝完美融合,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深受廣大游客喜愛。
牡丹擦亮了城市名片,也激活了文化基因。近年來,洛陽在大力發展牡丹深加工產業的基礎上,持續拓展牡丹衍生品領域,牡丹瓷、牡丹畫、牡丹香、牡丹絲綢、牡丹剪紙等文創產品百花齊放,為牡丹產業拓展了全新的發展空間。
擦亮牡丹品牌
洛陽大力發展的牡丹特色產業,正是實施“美麗經濟”的生動實踐。
洛寧縣趙村鎮土橋村是一個典型的旱塬地,當地有說法:“十年九旱,靠天吃飯。”2019年,該村流轉2200畝土地與北京強佑集團合作規劃種植油用牡丹,發展牡丹花海觀光園,鄉親們依靠牡丹種植、觀光旅游,腰包鼓了,干勁更足了。
欒川縣赤土店鎮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累計在4個村發展高山牡丹芍藥鮮切花產業,種植基地達1200多畝。鄉親們不僅有地租收益和勞務收益,還靠著成片的花田開辦起了農家賓館,吃上了“旅游飯”。
土橋村、赤土店鎮是洛陽立足現實、變短板為優勢,發展牡丹特色產業的具體實踐。近年來,洛陽圍繞擦亮洛陽牡丹品牌、擴大牡丹產業規模、拉長牡丹產業鏈條,堅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將牡丹進行深層次、多領域開發利用,推動牡丹產業向綜合性、全鏈條、高效化的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
市場培育對于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洛陽在鞏固提升自營店、超市特產專區等傳統線下銷售的基礎上,不斷拓展電商、外貿、會展等新營銷渠道。如今,河洛大地的牡丹觀賞園區、高標準種植油用牡丹示范區、牡丹科研基地及油用牡丹種植區等成效顯現,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洛陽市牡丹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伴隨著消費升級,牡丹產業方興未艾。今后一個時期,洛陽將持續強力推進牡丹產業轉型升級,瞄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不斷提高洛陽牡丹品牌影響力、文化帶動力、市場競爭力,把牡丹產業發展成為國內領先、有國際影響力的特色優勢產業。
夏先清 楊子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