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萬蟈來朝”有或無

      發布時間:2024-03-07 15:11:00來源: 北京日報

        林碩

        驚蟄一過,各種鳴蟲開始活躍起來,老北京常見的蟈蟈、扎嘴兒、吱拉子等鳴蟲,在先秦時期被統稱為“螽斯”,由于出眾的繁殖能力,被認為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早在《詩經·國風·周南》中就有一篇《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萬蟈來朝”有或無

        何大齊 繪

        蟈蟈白菜被厚愛

        朱熹在《詩集傳》中寫道“螽斯,蝗屬,長而青,長角長股,能以股相切作聲,一生九十九子”,特別強調其超強的繁衍能力。

        蟈蟈象征多子多福的說法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皇室也深信不疑,所謂“后宮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南宋胡宏:《皇王大紀》)。根據明代太監劉若愚在《酌中志》卷十七《大內規制紀略》所載:明代紫禁城西六宮的西二長街(永壽宮的西側)有兩座門,南首為“螽斯門”,北首為“百子門”,旨在讓長于深宮中的皇子們了解“生育繼嗣”的重要性。明清鼎革后,宮中仍保留著“螽斯門”與“百子門”之名,寓意“螽斯衍慶”。

        不僅西六宮方向有螽斯門,東六宮內亦不乏螽斯元素。在永和宮內,曾長期擺放著據說是光緒帝瑾妃他他拉氏的陪嫁——翠玉白菜,上面雕刻著一只蟈蟈和一只蝗蟲。為何陪嫁之物會選擇刻有蟈蟈、蝗蟲的玉雕白菜擺件呢?原來,清人常以白菜來寓意女子“貞潔清白”,而蟈蟈與蝗蟲則是人丁興旺、子孫滿堂的象征。無獨有偶,李成武在《愛月軒筆記》中寫道:按其叔父李蓮英的回憶,慈禧太后曾將兩棵綠葉白芯的翡翠白菜作為隨葬品,其上雕有一只滿綠蟈蟈,另有兩只馬蜂。足見太后、妃嬪對白菜蟈蟈題材的青睞。

        從“聒聒”到“蟈蟈”

        普通的宮人并不看重寓意,能聽到蟲鳴之聲,感受蟲趣之樂足矣。早在五代王仁裕所著《開元天寶遺事》中,就有宮人蓄蟲的描寫:“每至秋時,宮中婦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于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尤其是在冬季來臨之后,各類鳴蟲可為主人帶來大自然的聲音,宛如仲夏之夜。

        兩宋時期,人工蓄養鳴蟲的技術業已出現,但由于成本問題,民間仍以“野采”為主。按《帝都景物略》所記:永定門外五里的胡家村,在明代便是一處非常著名的鳴蟲野采場所。每歲七八月間,男孩們手持竹筒、過籠、銅絲罩等器具來此,在草叢或低矮灌木中抓逮蟈蟈、蟋蟀等,往來“蟲嬉”者絡繹不絕。

        對于各類鳴蟲的命名,歷朝歷代、大江南北的叫法各有特色。譬如,蟋蟀有蛐蛐、促織、秋蟲或夜鳴蟲等別稱。至于蟈蟈的命名則經歷了一個復雜曲折的演變過程。

        先秦時期的蟈蟈一類被泛稱為“螽斯”,而“蟈蟈”一詞用于指“青蛙”。時至明代,逐漸有人將蟈蟈稱為“聒聒”,命名邏輯是此蟲能發出清脆響亮的鳴叫,聲似“聒聒”。此外,蟈蟈還有絡緯、蛞蛞、叫哥哥以及蚰子等別稱,但絕大部分古籍中寫作“聒聒”。譬如沈弘正的《蟲天志》,劉侗、于奕正的《帝都景物略》,以及袁宏道的《瓶花齋集》均寫作“聒聒”。其中,袁宏道在《瓶花齋集》卷八《雜錄》中,重點記述了北京人養蟈蟈的風俗:京師人除促織外,也捕養另一種“似蚱蜢而身肥大”的鳴蟲,謂之“聒聒”,喜食絲瓜及瓜瓤,“音聲與促織相似,而清越過之”。袁宏道“嘗畜二籠(聒聒),掛之檐間,露下凄聲徹夜,酸楚異常,俗耳為之一清”。

        入清以后,從陳淏子的《花鏡》,到朱從延的《蚟孫鑒》,再到英廉的《日下舊聞考》,都繼續沿用“聒聒”稱呼。然而,在民間小說、評話等通俗文學中,則更傾向于將“聒聒”寫作同音字“蟈蟈”。比如,《紅樓夢》第八十八回中就寫道,賈寶玉借花獻佛,拿著賈環送他的“蟈蟈”去討好賈母。晚清之際,文康所著《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中,也同樣采用了“蟈蟈”的寫法。在此后的數十年間,“聒聒”的寫法最終被“蟈蟈”取代。

        冬日賞鳴在清宮

        不論鳴蟲的稱謂經歷了多么復雜的演變,絲毫不會影響人們對它們的喜愛,清宮素有“冬日賞鳴”之好,尤其是康熙、乾隆祖孫二人。康熙皇帝專門寫過《絡緯養至暮春》,還下令內務府的奉宸苑(即內務府所屬管理園囿、河道的機構)每歲在溫室中人工蓄養。乾隆皇帝比起皇祖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專門為蟈蟈賦詩、考訂命名源流,還親自參與“匏器(蟈蟈裝具,亦稱蒲器)”的制作。查閱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養心殿造辦處檔案可知:是年,弘歷曾傳旨工匠為兩件“拱花蟈蟈葫蘆俱各鑲口配蓋”。所謂“拱花”原本是古籍刻印過程中的一種技法,即用凹凸印版嵌合壓印。此處借指給生長過程中的葫蘆套模,成熟之后得到帶凹凸效果的紋飾。這兩件拱花匏器最終被匠人配以象牙雕蓋,奢華考究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清代君主還讓小小鳴蟲登上節慶宴席的大雅之堂。康熙年間,有位長期伴駕御前的名儒高士奇,畢生著述頗豐,在其所著《金鰲退食筆記》中提到“元夕鰲山燈藏蟲”的趣事:正月十五元宵夜,天子與群臣歡宴,在樂舞聲中觀賞“鰲山燈”。宮廷當中的蟲把式和太監預先將蟋蟀放置在鰲山燈內,待到奏樂停止,便會有蟲鳴“自鰲山燈中出”,好不熱鬧,正所謂“秋蟲忽向鰲山底,相和宮嬪笑語聲”。不過,高士奇的記述與乾隆皇帝的回憶有所出入。弘歷在《詠絡緯詩序》中明確寫道:元夕賜宴是將絡緯“置繡籠中,唧唧之聲不絕”,而非蟋蟀。

        其實,這種誤讀也可以理解。近代以前,沒有人對蟈蟈、蟋蟀、金鈴等鳴蟲進行細化分類,稱呼混用現象屢見不鮮,最明顯的事例便是夏仁虎的《清宮詞·養蟈蟈》:“錦襦深處似春暖,懷裹金鈴(蛉)響的勻。爭說曾逢西母笑,朝來跪進洗頭盆。”講得是宮女懷揣金蛉服侍西太后朝沐,豈料小蟲突然鳴叫,惹得慈禧聞之而笑。題目是《養蟈蟈》,詩文中又變成金蛉。可見,古人對于鳴蟲的叫法比較隨意,畢竟僅僅是“玩意兒”而已,不必較真兒。

        新春暖閣蟈蟈鳴

        晚清以降,民間長期流傳著所謂元旦朝會“萬蟈來朝”的軼事。大意是深諳鳴蟲特性的乾隆皇帝為了討個好彩頭,會在每年元月歲首的太和殿內放置蟈蟈,左右各放置五千只,合計萬只。由于蟈蟈在25℃以上才會持續、高亢地鳴叫,因此蟲把式與燒火太監事先溝通好,掌握殿內溫度。先把溫度調低,蟈蟈就會安靜,當皇帝邁進大殿時,燒火太監使用雙倍炭火,殿內溫度迅速飆升,霎時間一萬只蟈蟈齊聲鳴叫,寓意“萬國來朝”。有時候,這則故事的主人公還會換作慈禧太后。

        可無論是乾隆還是慈禧,此事在官方史書、私家筆記中均未找到明確出處。清帝遜位后,大批太監出宮,有人講述昔日的宮廷見聞:每年過年時,皇宮的宮殿暖閣里擺設火盆、燒上木炭,周圍架子上擺滿蟈蟈葫蘆,日夜齊鳴。筆者認為“萬蟈來朝”之說,應該是后人將《金鰲退食筆記》中“元夕鰲山燈藏蟲”與清宮太監回憶的“新春暖閣蟈蟈鳴”進行嫁接,這才演繹出來的軼事。

        (作者系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www成人看片| 免费毛片a线观看| 97免费人妻无码视频| 日本tvvivodes人妖|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老子影院理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白嫩在线观看| 一级特黄性色生活片录像|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美女隐私尿口视频网站| 国产日产精品_国产精品毛片|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码| 把胡萝卜立着自己坐上去|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波多野结衣中文丝袜字幕| 台湾swag在线观看| 高h黄全肉一女n男古风|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欧美视频在线免费看|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菠萝蜜视频网在线www|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91| 岛国大片在线播放高清| 久久久精品电影| 最近最新2019中文字幕4|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 老外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免费入口| 好吊妞乱淫欧美| 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日韩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波多野结衣一区在线| 免费又黄又硬又爽大片| 一级特黄aaa大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