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民企搶跑“低空經濟”新賽道
中新網上海3月6日電(記者 范宇斌) 在上海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一家從月租1500元的小房間里“飛出來”的民營企業——御風未來(上海)航空技術有限公司,創業8年來放飛了一架架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飛行器。直到2023年,隨著自主研發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的首飛成功,未來在上海“打飛的”去上班的夢即將飛進現實。
當前,“低空經濟”成為熱詞。低空經濟是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中國官方正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包括低空經濟在內的新增長引擎。
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角逐的新領域、新賽道,eVTOL備受關注。面向低空經濟的這片藍海,全球多國紛紛“搶灘”:日本國土交通省批準“飛行汽車”首次載人戶外飛行;美國、歐洲等地早已成功完成eVTOL首次試飛……
“隨著航空領域準入限制逐漸放寬,新型科技產品必將為人們未來的出行方式帶來革命性改變。”御風未來(上海)航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謝陵說。
8年前,出于對飛機的癡迷,謝陵和創業伙伴劉十一找到一款性能代價最小的eVTOL構型。他們的目標是“遨游藍天”,從畫草圖到3D打印配件,到手工制作模型樣機,再到成功發明可收放旋翼專利……經過不懈探索,御風未來團隊從一張飛機構型設計圖為起點,研發出了多款中小型工業無人機。
“我們的夢想不止于做工業無人機。”謝陵表示,他們團隊積累了幾款產品在“低風險場景、長時間飛行”中的關鍵數據,不斷突破核心技術,最終打造出載人eVTOL。2023年,2噸級eVTOL M1系列首架機在上海成功首飛。
中國出臺的《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指出,到2025年,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實現試點運行;到2035年,以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為技術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裝備實現商業化、規模化應用。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空中客車、波音、中國商飛等航空制造企業都在設立或收購子公司來研發eVTOL,大眾、豐田、小鵬等車企也紛紛入局。
以上海為例,今年1月上海提出打造未來空間產業集群。目前,長三角低空經濟虹橋產業園已正式揭牌,上海青浦發力低空經濟四大產業細分賽道:電動飛行器制造、飛行器運營、培訓及數據服務。上海金山計劃到2025年無人機產業項目計劃總投資達到100億元、企業市場估值達到100億元,形成50項體系化創新成果,打造“100+”應用場景,實現飛行服務“一網統管”……
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理事長楊宏偉認為,在房地產、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調整期后,各地均需要找到新的產業發動機。低空經濟具有產業鏈條長、輻射面廣、成長性和帶動性強等特點,無疑成為最能承接產業發展的領域之一。
在謝陵看來,汽車領域的電動化革命為航空領域的電動化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中國通航產業面臨百年難遇的“變道超車”的機會。“中國的電池、電機、電控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迭代將有能力支撐中國乃至全球未來的航空電動化發展。”
謝陵表示,建立國產民用航空供應鏈是中國航空人的情懷,這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情。“接下來,新能源技術在航空產業的應用一定會帶來比汽車領域更深刻的革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