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童金南:“提案”要沾著泥土味兒
從科技界別轉移到新增的環境資源界別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童金南在提案思路上有了新的變化:“以前關注長江生態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更多從宏觀層面思考如何科學發展。現今我關注的焦點發生了轉變,從環境保護和民生角度,思考農村綠色資源何以促進民生經濟發展。”
自1993年八屆全國政協增設經濟界別以來,環境資源界別是全國政協于2023年首次增加的新界別。去年兩會上,童金南發現參會人員的身份更豐富了。在環境資源界別里,有科學家、政府管理人員,也有不少企業家。談起環境保護相關的問題,企業家們提出了環境保護與經濟民生相關的話題。這讓童金南備受啟發。
2023年履職期間,這位老政協委員進山、下田的時間多了。他借助野外地質考察的科研活動,調研了黔南、滇西、湘西、鄂西等地的貧困山區,考察當地生態環境保護下民生發展問題,即如何踐行總書記“兩山理論”。
在調研地區,童金南發現一些由政府修建的公路、廁所等公共設施,經長時間使用后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損壞。此外,鄉村修建的污水處理設備存在處理率低或者閑置停運等問題。童金南了解后發現,調研所處的村組因用電用水、啟動設備的資金不足,只能讓設施長期處于“癱瘓狀態”。
但當地村委會也有難處,因該鄉村沒有吸引來企業建廠發展,缺乏收入來源,想維修卻有著“囊中羞澀”的苦惱。
在童金南調研的地區,除了部分鄉村“造血能力不足”之外,一些地方也出現了“撂荒”現象。在一個村莊,他看到,農田中長滿雜草、樹木,長時間無人進行耕種勞作。“閑置的農田如果長時間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會引發其生態系統的衰敗退化,加劇土地資源的浪費。”在童金南看來,個別鄉村在耕地流失整改上,沒有扎實做好耕地保護工作。他擔心,如果農村土地閑置問題日益突出,將會影響糧食安全。
《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強調,要以糧食主產區為核心,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嚴守耕地紅線,提高耕地質量,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今年過年期間,童金南回到家鄉,跟村干部、老同學們交流。走進貧困地區的鄉村,腳下沾滿了泥土,他開始思考鄉村振興中如何解決現有的民生問題。
“我們要重視基層老百姓的需求,思考如何發展農村綠色經濟,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童金南說。
今年兩會,他建議:第一,要打造一村一企的格局,保證一個村子里至少扶持一家企業的發展,為鄉村公共設施的發展提供足夠經費支撐;第二,對于公共設施的建設,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適當給予維護扶持;第三,對于農民要進行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收入。
針對自己調研地區一些地方出現的“撂荒”問題,童金南思考,要進一步完善農村耕地地力補貼政策,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強化后期的監督管理機制,完善種植面積核定等措施。此外,還要進一步提高種糧補貼,控制農藥化肥的成本,激發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守住耕地紅線。
對于基層農田水利建設工程,童金南認為,既要推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更要因地制宜地加強對丘陵、山區的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確保糧食主產區農業生產穩定。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路還在探索,我們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找尋解決問題的新途徑。”童金南認為,要做好政協委員,不能只坐在會場聽會議,要走到基層,發現真需求,才能提出好提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