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張水波:魯班工坊要從量變到質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兩會臨近,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兼國際工程管理學院院長張水波的日程排得滿滿的。
他的研究一直聚焦在“一帶一路”工程管理領域。在全國兩會上,他建言獻策的內容隨著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一同推進: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到國企“走出去”,再到國際專業人才培養等。
如今,“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走過十年,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一帶一路”合作從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一帶一路”合作也從“硬聯通”擴展到“軟聯通”。張水波在各國走訪交流、深入企業調研后了解到,如今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大批基礎設施、工業設施和產業園區拔地而起,更亟需一大批專業人才來維護和運營。
過去這些年,由天津市率先主導推動實施的魯班工坊,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知名品牌,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產業發展急需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張水波認為,魯班工坊正好對接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發展需求,同時也向世界分享了中國優秀文化和實用技術,因此成為頗受各國歡迎的“一帶一路”上的“技術驛站”。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也提到,通過魯班工坊等項目推進中外職業教育合作。
“我們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主動幫助東道國發展職業教育。”一些參與國際投資的中資企業告訴張水波,過去這些年,在中國的支持幫助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起了大量基礎設施,如今工業項目數量快速增長,產業化項目也隨之增多,當地需要大量熟練工人和工程師,那就對職業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對很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而言,職業教育是可以改變一個家庭命運的大事。在斯里蘭卡港口城調研時,當地員工對中國人特別友好,他們對張水波說,“如果中國不來開發港口城,我們就找不到這么好的工作,一家人也沒法過上好的生活。”
現階段,中國已在亞非歐三大洲2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建成了一批魯班工坊,并逐步進入運行階段。張水波認為,下一步關鍵是如何高質量、可持續地發展。
“師資數量與質量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張水波在實地走訪中了解到,目前,魯班工坊帶給境外合作伙伴帶來了優質的教學裝備,教育理念、教學模式,他認為,要進一步起到為共建國培養繼續職業人才的效果,還需要引入更多優秀的師資投入后續運營。
但現實問題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的語言文化、教育標準差異較大,而目前我國能夠直接用外語授課的國內專業師資不足,“能使用東道國的小語種開展教學實踐的教師則更少,而且外派教師的成本也非常高。”隨著魯班工坊數量的增多,高水平師資的供需矛盾也將更加凸顯。
他認為,由于條件限制,單靠參與建設魯班工坊的職業院校本身也無法快速培養目前所需的本土化師資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的要求。因此,他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強教學團隊本土化的推進,成為魯班工坊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
他建議,可以由教育部、國資委等部門牽頭,相關院校企業參與,在總結過去近十年魯班工作坊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制定魯班工坊提質方案,從我國的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院校中,選拔一批辦學條件好、師資水平高的院校,成立國家級的師資培訓基地;選拔一批基礎好的師資,強化培養一批魯班工坊專業師資,專門承擔培訓“一帶一路”共建國本土化師資的教學培訓工作,保障教學培訓效果。讓這些優質師資對境外合作伙伴的教學師資進行標準化“星火燎原”進階式培養培訓,使其快速掌握魯班工坊的職教新理念、教學新模式、技術新應用,并具備實際操作裝備能力。
與此同時,張水波還建議,在人才培養方案上,應更貼近當地產業發展需求,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也能解決當地就業難題,“這也是中國向世界分享職業教育成果,讓魯班工坊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做出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