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塑造經濟發展新空間
要進一步解放新質生產力,需要進一步關注數實融合發展,一定要抓住最前沿的數字經濟創新機遇,開創數實融合新局面。
——————————
“新質生產力”將對經濟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1月19日,在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第十屆(2024年·春季)宏觀形勢論壇”RDCY(人大重陽)夜話環節,多名專家就“新質生產力與中國發展預期”話題展開研討。
“要繼續譜寫中國奇跡,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必須的。”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偉認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人類社會真正快速發展的本質是科技推動,新質生產力核心就是科技。
芯片仍是新質生產力競爭的焦點領域。張偉談到,中國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定要把芯片做出來,否則未來一定會形成拖累,因為所有數據的處理,發展人工智能,都離不開芯片,并且一定要發展得比別人更快。
與此同時,他還指出,新質生產力要變成現實,離不開市場化、法治化,更加有為但“有限”的政府,以及全球化和更高水平開放,最終的目的是以人為本。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賈康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下一階段,要進一步解放新質生產力,需要進一步關注數實融合發展,一定要抓住最前沿的數字經濟創新機遇,開創數實融合新局面。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愈發緊密。1月5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3)》顯示,目前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金燦榮指出,從新質生產力的特點來看,一是進入門檻高,這意味著投資規模大;二是“學習曲線”陡峭,代表著一般國家玩不了。他認為,從人口、工業規模等方面來看,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優勢,要把它用好,這也是未來中美競爭的關鍵。
“對傳統產業加以新質化的改造也很重要。”金燦榮舉例道,比如煤炭產業結合5G技術,可以實現地下1000米的無人開采。在他看來,將傳統產業進行新質化改造也屬于新質生產力。“不能窄化理解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代表未來很大的發展空間,不僅要從現在開始投入,還要從更長遠的目標來謀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發展生產力,對傳統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都要重視,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將傳統生產力進行升級換代,不斷升級迭代傳統生產力中的產品、技術,而不是在新質生產力還沒有形成一支很重要的力量的時候,就什么都不管了,這不行,“需要把握好節奏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認為,新質生產力是探索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過程中出現的新型的推動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在這個要素的挖掘和推動上,需要金融進一步賦能。
“金融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很強的賦能作用。”趙錫軍認為,金融既是一個資源配置的機制,又是一個風險分擔機制。無論什么樣的生產力都需要資源投入,處于起步階段的新質生產力尤其如此。比如,一項新技術在研發階段,需要很多能夠承擔研發風險的資金,以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私募投資為代表的金融力量可以提供一定支持。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在管理、技術、財務、法律等領域面臨諸多挑戰,需要相應的專業服務隊伍來解決這些挑戰,通過金融資源配置,發揮市場的力量,為其提供專業化的服務。“金融是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一個很重要的抓手。”
新事物的發展往往具有兩面性。在張偉看來,新質生產力未來的發展會淘汰很多產業,但也會創造新的產業。現在提出新質生產力,也是迎合了市場發展的需要,所以要勇敢地擁抱新變化,做好應對的準備。
新技術給就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去年3月,高盛發布研報指出,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可能引發生產力繁榮,預計在未來10年間,全球GDP每年將提高7%。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全球預計將有3億個工作崗位被生成式AI取代。但與此同時,也有許多研究人士指出,隨著生成式AI的發展,許多新職業、新崗位也會應運而生。
中國人民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東表示,面向未來,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要提供法治軌道,給個人創新創業提供最大的自由空間。現在“紅燈”有,“黃燈”有,最需要思考“綠燈”怎樣設計,而“綠燈”就是規則、標準、法律。要在法治軌道上及時提供制度供給,這樣個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才會有安全感,要避免過去“一刀切”的深刻教訓:要么不管,野蠻生長,要么發現不對了就完全清理,這樣“搖擺式”的監管對國家和老百姓是有損害的。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記者 張均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