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發展信心 七方面舉措為全國經濟護航
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7.2%、糧食產量再創新高……2023年國民經濟“成績單”出爐第二天,國家發展改革委聚焦七方面重點工作舉措發聲,舉措涉及消費、投資、就業和民企等。
在國新辦1月1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蘇社說,過去一年中國經濟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在戰勝挑戰中不斷發展壯大。在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穩”“進”“好”的特征。
展望2024年,劉蘇社表示,我國發展仍是機遇和挑戰并存。
他分析說,從困難挑戰看,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國內有效需求仍顯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也存在堵點。從機遇條件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世界經濟格局,我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在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持續彰顯,物質基礎更加堅實,產業體系更加完備,政策空間依然充足。
“總體上看,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支撐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因素仍然較多。”劉蘇社舉例說,在國內市場潛力方面,隨著我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未來產業發展、促進綠色轉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的投資需求可以說是非常巨大,“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競爭力’”。
他尤其提到國際市場新空間的持續拓展。他說,全球綠色低碳產品需求不斷增加,帶動中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出口快速增長。“‘新三樣’只是其中的代表,還有很多高質量、高效能、高性價比的中國產品出口明顯加快,在更好滿足全球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增長點。”劉蘇社表示,總的看,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開放的中國將繼續為世界帶來更多的合作機遇,“中國經濟前景光明,對此我們充滿信心”。
信心背后,釋放消費潛力仍被“寄予厚望”。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袁達在發布會上表示,消費是最終需求,投資既是當期需求,也是未來供給,通過商品或服務購買等鏈條傳導,還能有效帶動收入增加、消費擴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適應引領并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要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擴大有效投資。”袁達介紹,與之相關的重點工作包括兩方面,一是激發有潛能的消費,要下大力氣改善居民收入預期、提高消費能力、增強消費意愿,另一方面是擴大有效益的投資,要拓展有效投資空間,持續優化投資環境,切實提高投資綜合效益。
袁達尤其提到促進居民多渠道增收。他表示,要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積極拓寬居民增收渠道,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強化農民增收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也是新一年延續的舉措重點。
袁達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采取的務實舉措將在四方面重點發力,包括不斷強化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狠抓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各項政策落實落地、持續暢通民營企業訴求反映和問題解決渠道、積極營造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這意味著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有望提速。袁達說,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
本報北京1月18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共青團長春市二道區委:吸引大學生“返家鄉” 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 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 他們講給你聽——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團結宣講“輕騎兵”服務青少年側記
- 文化和旅游部推出“歡歡喜喜過大年”2024年春節主題活動
- 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四年累計銷售額突破500億元
- 去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2.2萬億元
- 全總印發《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實施辦法(試行)》
- 中央組織部從代中央管理黨費中劃撥3.85億元用于元旦春節期間走訪慰問生活困難黨員、老黨員、老干部
- 2023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2.2萬億元 稅務服務精準發力 提信心 惠民生
- 入戶走訪脫貧戶 真情關愛暖民生
- “五定五幫”解決老黨員“急難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