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百姓在“家門口”獲得更好醫療服務——聚焦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
農歷每月初一、初四和初七,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喻寺鎮各村村民都會來鎮上趕集,當地人稱作“趕場天”。一年多來,每逢“趕場天”的日子,瀘縣人民醫院內分泌科醫生陳建霞都會去喻寺鎮衛生院坐診,收治糖尿病患者。
在陳建霞來出診前,喻寺鎮衛生院管理糖尿病人的能力較弱,基本上就是患者來了直接開藥,沒有評估患者的肝腎并發癥、病史、血糖的波動情況等。現在,陳建霞平均每次可以接診20位患者,還要幫助衛生院本院醫生提升能力,除了每個月開展專題培訓,平時遇到典型的病人,她也會隨時現場教學。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喻寺鎮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情況明顯提高,衛生院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也隨之提升。
除了在喻寺鎮衛生院出診,陳建霞還會根據安排,每一兩個月去其他鄉鎮衛生院出診一次,這種出診方式叫做“巡回坐診”。“ 我們通過巡回坐診、教學查房、疑難病例分析討論、業務培訓、督導考核‘五位一體’,以及院科共建等活動,開展了人員、技術、服務和管理‘四下沉’工作,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能力提升。”1月12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瀘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馬晉宇介紹瀘縣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工作時說。
此次發布會聚焦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有關情況。近日,國家衛健委聯合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醫保局等9個部門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圍繞科學構建、規范內部運行管理、提升整體服務能力、完善支持政策等方面,對全面推進建設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提出了具體的任務和工作要求。
系統重塑
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一項重點工作,也是落實“以基層為重點”的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的重大舉措,同時也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三醫聯動”改革,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有效抓手。國家衛健委基層司司長傅衛說:“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應該說是對縣域內醫療衛生體系的系統重塑,也是衛生健康治理體制機制的一個改革創新。”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就是將縣域內的縣級醫療機構和基層的鄉鎮衛生院,通過建立一定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形成責任、管理、服務、利益幾方面的共同體,以縣帶鄉、以鄉帶村,形成梯次幫扶的帶動。
從2019年開始,國家衛健委啟動了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試點工作,先后也確定了山西、浙江、新疆3個試點省份,以及其他省份的縣(市、區),一共828個試點縣。瀘縣正是從2019年開始開展試點工作,陳建霞也正是從那一年就加入了醫聯體的建設,當時她去的是嘉明鄉鎮衛生院,開展了長達一年的幫扶工作。
緊密型醫共體的“緊密”體現在了“管理緊密”上。瀘縣以四川省衛健委等聯合印發的關于醫共體人員、編制、崗位、經費、管理、財務、信息和藥品等“八統一”為遵循,建立了醫共體“編制池”,探索崗編適度分離的改革,推進醫共體人員的統一使用管理;此外,還設立了財務管理中心,完善了相關財務制度,推進財務統一管理;設立行政后勤中心,推動行政后勤物資集中統一采購,推進物資的統一管理。
5年的試點工作為縣域醫共體的全面鋪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年底,力爭90%以上的縣市基本建成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到2027年年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能夠基本實現全覆蓋。
關于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重點內容,傅衛指出,在堅持黨政領導,強化責任落實的基礎上,要堅持“強縣域、強基層”的目標導向,按照緊密型、同質化、控費用、促分工、保健康的發展要求,突出“鄉村診療量占比持續提升”等結果導向,持續開展監測評價,及時發現和解決一些問題,確保醫共體建設能夠穩健發展。
激勵與約束并重
一項系統重塑工作會伴隨著高度的復雜性。陳建霞坦言,剛開始瀘縣人民醫院醫生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并沒有很高,但是作為公立醫院醫生,陳建霞和同事還是會根據安排,下到鄉里開展工作。
馬晉宇介紹,為了保證醫共體的運轉,瀘縣印發了醫共體責權清單,明確了醫共體管委會、衛健局、醫共體總院、分院四方權責,做到權責一致;并以醫共體為整體進行考核,考核的結果和目標績效掛鉤,醫生的積極性得以提高。陳建霞記得,那年年底就領到了補貼。這些醫共體的補貼會發到科室里,除了像陳建霞這樣下鄉的人領到了補貼,科室里分擔工作的醫生也有補貼。
在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過程中,醫保基金也發揮了重要的指揮棒作用。國家醫保局按照“總額付費、加強監督考核、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要求,指導地方落實有關工作。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介紹,對于緊密型的縣域醫共體,醫保基金以醫共體的整體作為對象,購買更加高效的醫療服務,促進醫共體內部不同級別、類型的醫療機構分工協作。
但是,醫保基金并不是不是簡單的一包了之。對于醫共體的考核,醫保部門會突出縣域內就診率、基層就診率等體現分級診療的指標和成效,考核結果與年終醫保費用清算相掛鉤,切實管好用好醫保基金。此外,落實結余留用政策,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整體而言,“既保證醫療機構提供合理的、必要的醫療服務能夠得到補償,又防止沖指標、做大盤子等情況的發生,體現激勵與約束并重。”黃心宇說。
在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過程中,瀘縣健全雙向轉診機制,患者從醫共體內分院轉診到總院,不再重復收取醫保門檻費。馬晉宇介紹,2023年僅這一項就為群眾節約了資金94.88萬元,瀘縣醫共體各分院向總院轉診患者同比上升13%,總院向分院轉診患者同比上升61%。此外,總院為分院提供了遠程會診249人次、影像診斷7631人次、心電診斷24487人次,有效補齊了基層診療能力不足的短板。
在政策的支持下,陳建霞已經參與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多年。下鄉多年,她有不少收獲,不僅提升了科室知名度,和鄉鎮衛生院的關系變得緊密,方便患者上下轉診,她和患者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密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