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極考察隊成功回收潛標 無人機遠程操作安全高效
潛標,是大洋考察常用的設備之一,通過布放到海面以下的傳感器,來長期觀測海洋環境要素。前幾天,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在阿蒙森海作業區布放了我國首套極地生態潛標,可以在海里給生物拍照。而作為此次考察的重要任務之一,隊員們還將回收第38、第39次南極考察中布放的潛標。那么回收潛標又將如何操作呢?
包括我國首套極地生態潛標在內,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將在指定站位共布放和回收10套潛標。與生態潛標不同,本航次回收的是基礎型潛標,主要用來觀測海水基本數據。它們都是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第39次南極考察時布放的,在海里已經有一到兩年的時間。
每一套潛標,都是用纜繩將傳感器、浮球、重塊連成一串。通過長時間布放在海洋里,持續獲取相關數據。由于受到海水流動、冰山移動等因素的影響,潛標的位置會與當初釋放的原點有所差異,因此回收潛標,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位。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隊員 王德麟:它是一個聲學的換能器,功能類似于一個陸地上的擴音器或者是話筒,它發出一個聲學信號,跟水下的釋放器進行通訊,釋放器會回應一個信號,被它接收到之后,我們通過傳輸的時間來估計距離釋放器有多遠。
定位之后,考察隊員會點擊設備上的遙控按鈕,讓潛標最末端的重塊與繩索脫鉤,傳感器就會在浮球的帶動下迅速浮向海面。很快,駕駛室的船員們通過望遠鏡找到了顏色鮮艷的浮球。而下一步,就要把它們回收到甲板上。
總臺央視記者 陳博:在“雪龍2”號的飛行甲板,極地適用的六旋翼無人機已做好準備,浮球徹底上浮到海平面之后,這個無人機將搭載著大概500米長的繩索和4個掛鉤飛行到浮球的正上方進行拋鉤。
從去年開始,“雪龍2”號實驗室就創新使用無人機遠程回收潛標的方式,與傳統回收方式相比可以節約70%的時間,更加安全高效。而使用的重型無人機由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聯合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發,具有大負載、高機動、抗低溫等特點,適于在極地等特殊區域作業。
在掛鉤鉤到潛標后,考察隊員們集體接力拖拽,最終成功回收。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雪龍2”號大洋隊隊長 陳超:我們是年復一年進行潛標的回收與布放,這樣就能夠獲取到長時間序列水體的環境數據,掌握它的年份和季節變化,有效填補數據空白。
(總臺央視記者 陳博 李潔 宋云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