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段“呵護”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
中國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距今已有650余年的歷史
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近幾年
結合嘉峪關長城的保護情況
文物保護機構持續加大科技投入
推動長城保護方式
從“看守保護”不斷向“科技保護”轉變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副研究館員柳君君(左)和同事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記錄巡查數據。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副研究館員柳君君(右)和同事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巡查。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測量城墻墻體酥堿部分的含水率和鹽分。
7月13日拍攝的嘉峪關石關峽長城一段墻體。經修繕人員向墻體注入PS材料(一種高模數的硅酸鉀溶液)后,受損墻體得到加固。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負責人張翔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使用無人機進行巡查。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工程師高商(右)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使用遠距離裂縫測寬儀進行墻體監測。
文物保護工作者
通過文物本體監測及環境監測等措施
借助科技設備采集的各項數據
分析研判病害成因、發展趨勢等
以便及時進行有效保護和修繕
從而確保嘉峪關長城持續綻放光彩
9月26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副研究館員楊殿剛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查詢關城監測系統平臺數據。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副研究館員柳君君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巡查。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副研究館員柳君君(左)和同事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巡查。
7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工程師高商在甘肅嘉峪關關城景區使用遠距離裂縫測寬儀監測關城城墻上裂隙的變化情況。
監制:賴向東、向清凱
策劃:蘭紅光、馬維坤
統籌:費茂華、宋常青、張欽
記者:劉金海、陳斌、陳鐘昊、方欣
圖片編輯:徐金泉、鮑菲菲、韓芳、施思思
新媒體編輯:尹棟遜、盧燁、呂帥
視覺:盧哲
攝影部AIGC實驗小組
新華社攝影部 新華社甘肅分社 聯合制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