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今日下水 為什么要把數據中心沉入海底?
前沿科技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星空之上,試驗衛星正遨游太空;深海之中,一項新的工程也將取得重要進展。
今天(24日),重達1300噸的海底數據中心核心裝備“海底數據艙”將在海南陵水下水安裝, 安裝調試成功后,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一期工程將全面竣工。
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一期將竣工
總臺央視記者 張叢婧:這里是海南陵水附近海域,我身旁這個圓柱形的大家伙,就是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的數據艙。工作人員正在給數據艙安裝定位裝置。
作為互聯網服務的“基座”,數據中心用于存儲、計算和信息處理。此次安裝全球最大的海底數據艙,不僅能夠存儲數據,更是一個海底的“超級計算機”,它相當于六萬臺傳統電腦同時在線工作,能在30秒內處理超過400萬張高清照片。
海底數據中心海南示范開發項目總經理 蒲定:商用海底數據中心采用重力熱管技術,利用海水作為自然冷源,實現了整體能效提高40%~60%。
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項目計劃部署100個艙,建設完成后,相較于同等規模的陸地傳統數據中心,每年能節省用電總量1.22億千瓦時、節省建設用地面積6.8萬平方米、節省淡水10.5萬噸。
為什么要將數據中心放入海底?
很多人都見過在陸地上建造的大規模數據中心,那為什么要把數據中心沉入海底?通過短片來了解一下↓↓
數據中心的服務器在計算、存儲的過程中會散發大量的熱能。以往都是通過空調等制冷系統來降溫,維持數據中心的正常運轉,但這個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電能。專家告訴記者,海底數據中心很大程度上能避免這樣的能源消耗。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高級工程師 解謙:海底數據中心利用海水實現全年自然冷卻,最顯著的就是減少能源消耗,同時幾乎不消耗淡水資源。通過液冷技術還可以提高服務器密度,帶來算力的提升。
此外,海底數據中心還充分利用了海底空間,這不僅能大大節省陸地土地資源的占用,而且還遠離了人類活動區域,為服務器工作提供了穩定的環境。海底數據中心還實現了無塵、無氧環境,進一步保護服務器電子器件,減少故障發生。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高級工程師 解謙:此外,一些海底數據中心在沿海城市附近下水,靠近核心網絡節點,能夠減少數據傳輸的延遲,提高網絡響應速度。它將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設施保障。
多項創新技術 確保數據中心安全
服務器本最怕水,為了確保數據中心在海底的安全使用,我國的技術人員突破多項技術瓶頸,海底數據艙實現了遠程維護甚至免維護,設計壽命達到了25年。
海底數據中心海南示范開發項目總經理 蒲定:服務器既然放在海底,防水密封自然是關鍵。我們在罐體密封時,為了讓罐體的密封有效,我們為所有的螺栓設計了一套專門的程序。
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次下水的海底數據中心項目先后攻克了海洋生物環境抗附著及腐蝕能力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實現了在海底為服務器提供恒濕、無氧、無塵的工作環境。
在海底,數據中心借助了幾十米深的海水作為天然屏障保證了相對安全穩定的環境,也減少了自然災害的風險。在海底數據中心的研發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風暴、地震、沖刷等極端工況條件下的外部沖擊影響。對于突發事件,也做了充分的預案。
海底數據中心能抵抗臺風等自然災害影響
可能大家會有一個疑問,海底數據中心數據艙在三十多米深的海底,如果遭遇臺風天氣,會不會對海底的數據艙造成影響?答案是不會,海底數據中心能抵抗臺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今年3月以來,海底數據中心已有兩批數據艙在海南陵水下水。海底數據中心運行分析報告顯示,今年第4號臺風“泰利”肆虐時,海底數據中心數據艙幾乎都感知不到任何臺風帶來的影響,其間水下各設施系統及所承載的業務運行穩定,各項監測數據正常。
記者揭秘工程潛水作業
這次海底數據中心大量依賴工程潛水員現場作業。由于作業條件艱苦,風險高,國際上將工程潛水的風險系數比肩宇航員。
據了解,這次海底數據中心下水施工,出動了一支16人的工程潛水員團隊。他們是怎么作業的?
總臺央視記者 張叢婧:這里是海底數據中心的施工船,這一片區域就是潛水員下水的地方。現在正在試穿裝備的是我同事,他有潛水證書,今天也會跟著一起下水。
總臺央視記者 孫薊濰:我考的屬于休閑潛水,為了這次報道,我特意去專門的培訓基地體驗學習了工程潛水。休閑潛水、水肺潛水一般就背個氣瓶,不會在身上系像這樣的臍帶纜。工程潛水就不一樣,大多是水面供氣,氣瓶是水面供氣出現故障后的應急氣源,所以工程潛水員俗稱應急氣源叫回家氣,就是保護你平安回家的寓意。如果之后海況允許的話,在下放數據艙時我會跟隨潛水員一起下去看看。
在正式下放海底數據中心的數據艙之前,其實還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比如鋪設海底電纜、安裝數據艙底座等,這些工作也都需要潛水員下水配合完成。
總臺央視記者 張叢婧:這組潛水員馬上要下水檢查底座安裝情況,已經進入了這個黃色的潛水吊籠做準備了。他們的頭盔上有一個攝像頭,下水后能實時把水下畫面傳上來。現在吊籠正在被緩慢下放,距離海面有十幾米,看著還是很驚險的。我是在運輸船抵達時就上船了,這三天期間,我已經看到十幾批潛水員像這樣下水作業了。
潛水監督 徐震濤:潛水員一定要兩個人,一個人在吊籠里拉著他的臍帶(纜),保證臍帶纜不會飄起來。為了確保安全,潛水員在下面干活干了80分鐘以后,要到第一停留深度21米開始減壓,大約35分鐘。出來以后馬上脫衣服,再到減壓艙里面減壓一個半小時。
(總臺記者 朱江 張偉 孫薊濰 張叢婧 陳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