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位學人的自我學術突破——追述楊義先生

      發布時間:2023-11-09 16: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書話】

        作者:劉寧(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國當代學術大家、文學史家楊義先生,一生勤于著述,著作體量巨大,身后留下六十余本學術論著。楊義先生以治魯迅始,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他以《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敘事學》《重繪中國文學地圖》《論語還原》等重要著述立身,在近半個世紀的學術追求中,他用扎實學理,逐漸實現自己“從古今貫通到激活先秦諸子智慧”的夢想。楊義先生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秉承“返回中國原點,參照西方理論貫通古今文史,融合以創新”的治學原則,從文學到文化和文明視域,先生的學術境界不斷擴大,研究時代不斷上溯,每一次跨越都顯示出相當完整和深入的思考,每一次轉型皆取得引人注目的學術成就。

        文明溯本與古今融匯

        我與楊義先生曾有過短暫接觸。大概是在2008年,他來陜西師范大學參加學術研討會,而我那時正在讀博士,先生自然是我仰望之高山。他人不高,但精力充沛,那時,聽他講中華文明是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相互推移的觀點,我便沉迷其中,獲益匪淺。博士畢業后我進入文學地理學研究領域,深感他以地理與民族學雙重視角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精準提煉出中華文明的深厚性、原創性、包容性、豐沛性、豐美性的特征,體悟他所論中國文化的根本、內涵、生命力來源及其原創力這些令人振聾發聵的觀點,在心中描畫出一幅中國文化與中華文明的基本發展脈絡和地圖。先生對中國文化、文明返本開新,探本窮源的探尋及其創造,民族文化和文化傳統的生命價值闡述,建構起一整套自己的學術話語體系,價值觀念和知識生成機制,展現出人文風范和學術風采。

        從出版第一本學術專著《魯迅小說綜論》到付梓《魯迅文化血脈還原》,先生始終把魯迅作為自己破解中國文化密碼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魯迅文化之基在于四野、四洋之學,在汲取西方現代文化理論養分的基礎上,實現了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從而使魯迅學成為中國文化精神上一支充滿活力的重要文化血脈。1986至1991年問世的150余萬字、三卷本《中國現代小說史》,是他以十年苦讀之力貢獻給中國現代文學的龐大作家、作品體系,書中見之于標題的作家110位,創立了華語文學新的文學史,真正做到了以識統史、積學成文、由史出論。1998年呈現的《中國敘事學》是他前期治學的一個高峰,在對中國古代典籍鉤玄提要、梳理爬抉基礎上,提出中國文學敘事重圓融、重和諧、重整體的特質,從而拓展出一個中西對話的新學術空間,填補了中國詩學研究的空白。

        先生的第二大研究視野是從1990年代開始涉獵的中國古典文學與詩學。正如王瑤先生所講:“歷史的長河是連綿不斷的,任何現象都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都有它的來龍去脈,繼往開來的歷史的延續性。”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開啟了楊義的現代文學發生學探索路徑。2001年出版的《李杜詩學》充分彰顯中國古典文學堅定的文化自信,先生從盛唐魄力與詩學新境界、詩人才性與民族精神情境、家族文化基因等視角闡釋了李杜詩學原理及學術方法論。在他看來,少數民族駿馬攜帶的奔馳氣質,使大唐擁有了中華文明的新形態,有了李白、杜甫的豪情、骨氣與吟唱,在李杜文章中尋找到中華文明璀璨的光華,賦予李杜詩學以人文創造的生命形態與現代意識,這不僅與中國大地相連,而且傳達民族生命密碼,打通文化精神血脈。

        “大文學觀”使得他沿著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脈絡一直溯流而上,直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的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中國歷史上井噴式文化創造的人物,在楊義先生的學術藍圖中一一被還原出來,并折射出熠熠光輝。2011年以來他接連出版《老子還原》《莊子還原》《墨子還原》《韓非子還原》《論語還原》《屈子楚辭還原》等著作,將我們帶到一個似熟悉又似陌生的遙遠年代,先生以現代觀念、世界視野揭示出中國文化的起源,文化血脈的再造,以自己生命體認諸子生命,以自己心靈撞擊諸子心靈,展示出春秋戰國三百年間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過程與歷史形態,以諸子的家族、地理、游歷、年代等要素還原了中國學術思想產生的歷史現場與社會情境,使我們看到了2000年前原創性的諸子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選擇、傳承及其命運,找到了中國文化源頭和流變軌跡,而先生也以文化考古與探源的姿態完成了一位學人的自我學術突破,以此振奮和提供了對中國文化之根的原創性解釋能力,以此表明時代在變,而中華文化和文明底蘊長存,歷久彌新。

        史地結合與文學地圖重繪

        1996年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圖志》是標志楊義在20世紀末以文學地圖構建新文學史探索的成果。相比較1988年中國現當代文學掀起的注重審美標準和純文學立場的“重寫文學史”思潮,《中國新文學圖志》傳達的是文學研究需要一個更寬泛的視野和恢宏的學術氣度,以圖志方式重繪文學中國史是對傳統文學形態的現代重塑。經過十余年的思想醞釀與學術思考,2006年楊義正式提出“重繪中國文學地圖”學術理念和構想,2007年《重繪中國文學地圖通釋》一著以“一綱三目四境”作為重構中國文學的基本原則。“一綱”指的是以“大文學觀”統攝文學史研究;“三目”指的是文學研究要注重時空結構、發展動力體系與精神文化深度;“四境”指的是要從民族學、地理學、文化學、圖志學、文化地圖及其動力原理,展現中華民族文學的性格、要素、源流和它的生命過程。“重繪”命題不僅突破了西方純文學理念,而且使中國文學向本民族根脈方向發展,為此先生特別強調地理因素在文學、文化、文明闡釋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中華文明是在黃河與長江文明的相互推移中形成,江河文明的互動互補所具有的文化分量并非單一文明所能比擬,因此中華文明呈現復式結構。故而,在《李杜詩學》中他以杜甫詩學對應黃河文明,李白詩學映照長江文明。“重繪中國文學地圖”是21世紀中國文學地理學的“地圖說”理論體現,與鐘仕倫所論梅新林的“本位說”,陶禮天的“邊緣說”,曾大興的“關系說”一起構成中國文學地理學多彩的理論學說,由此奠定文學地理學在21世紀成為顯學。

        然而楊義先生的“地圖說”精深之處不僅在于地理是闡釋中國文學、文化、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他在《重繪中國文學地圖通釋》中還提出“邊緣的活力”重大命題。《中國古典文學圖志—宋、遼、西夏、金、回鶻、吐蕃、大理國、元代卷》一著中使用民族學、地理學、文化學、考古學視角,勾勒從宋到元明清中華民族八百年發展史中的古典文學,彰顯中華民族“有容乃大”的文化哲學,為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華夏民族注入新鮮血液。先生看似重繪了中國文學地圖,實則是在重建“何以中國”這個學術概念,打破了傳統中國的夷夏之辨概念,建構了中華各民族同構中華文化的傳統。他的圖志學系列叢書將艱苦卓絕的學術研究變為文化性與審美性共存的學術旅行,建構起中國文學的本土話語方式和述學方式,激發出諸多新的學術生長點,為中國文學研究開創了新的空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雙構性命題與治學五路徑

        任何學術研究,新資料、新視角都有可能產生新成果,同理,新思維模式與學術方法會使有經驗和有創意的學人從耳熟能詳的資料中提出新觀點,作出新論斷。楊義的學術思維模式是雙構性的,他總以兩要素組成一組互相觀照的命題開展研究,2009年出版的《現代中國學術方法通論》中提出“世界視野”與“文化還原”的雙構性命題。他以經與史共構中國文化的雙源性;以編年史的準確性與人文地理材料的豐富性,形成中國文化史上的“雙絕”;以史與詩奠定中國文化精神的脈絡所在。“世界視野”與“文化還原”雙構性命題是先生所論現代學術的總體方法之方法,即元方法。在楊義看來,現代世界視野具有古與今的縱軸,中與外的橫軸。融匯中西,打通古今,將外來知識本土化,本土經驗現代化,是楊義學術融會貫通的體現。

        文化還原命題是楊義將學術研究引向古人生命體驗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嘗試,從諸子的家族、足跡與社會背景等方面去探究,乃至構想鮮為人知的諸子生命歷程的故事性闡釋,從語言文字和文物典籍中發掘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一個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現場還原場景,追溯出當時歷史語境下的真實情境。還原諸子生命歷程,對文化基因的考察與破譯,以觸摸諸子生命體溫,把握諸子生命脈搏,進而與諸子展開對話、交流與爭辯,這種研究方法對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僵固理念和方法,有了突破性挑戰。

        20世紀以來中國學術經歷長時期的思想震蕩與結構重組,外來知識本土化,以及傳統文化現代化都是當代中國學人必然面對的問題。大國學術的核心在于還原民族文化根性,體現民族文化和文化傳統的生命價值,以現代化形態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個國家的學術話語體系,核心目標在于構筑起與本國崛起背景相適應的國家新敘事。在全球化對話與現代性嬗變的雙重緯度中,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話語重新編碼,實證與想象是原創性話語得以產生和獲得合理性存在的兩個基本學術方法。前者賦予原創歷史文化的堅實根基,后者以創造性主體敏銳眼光和透徹的思想力,穿透歷史文化,把握其發展通則和存在實質。在《現代中國學術方法通論》中楊義研究了嚴復、梁啟超、魯迅、陳寅恪、傅斯年等大批使中國學術現代轉型的學人們,他論述魯迅的“立人”話語帶有超前性和否定性的銳氣,王國維的“境界”話語擁有感悟性和深思性的精妙,宗白華的“意境”是詩學核心的話語。他對清末民國諸子學術方法一一破解,總結了20世紀中國出色學人的學術貢獻和治學方法。學術,學為原理,術為方法,方法是人類面對世界時自信的微笑和沉著的應對。

        《深入文明史的中國思想史》是2022年所著,楊義的最后一部學術著作,是他半個世紀學術高度濃縮的成果。他以總論、先秦諸子的文化本根、歷代思想文化的界碑式人物、思想文化向民間的位移、思想文化的邊緣活力與外來挑戰、思想文化的方法論,構建起一部集大成之作。最后一章的“治學五路徑”讓每一位學人都感同身受。眼學以閱讀原始文獻與經典,回到中國文化原本;耳學是聽講之學;手學是按照特定目標去積累材料,搜集從古至今所有文獻、口頭傳說;腳學是田野調查。文學研究也要做田野調查,邁開雙腳走到歷史曾經發生的現場、身臨其境地領略文學文本產生的空間、作者生存的環境,體驗豁然開朗,從而得江山之助、心與境會的妙處;心學是用心感受,體驗研究對象,思考發現其內在生命及意義。治學五路旨在調動和激發研究者主體的感覺思想能量,多渠道、多路徑、多層面打開研究對象本源、特質,及其褶皺和脈絡。

        楊義先生從農家子弟到有深遠影響力的大學者,從文學到文化,從文化而進入文明更大的視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今中外融會貫通,文史哲交相輝映。他幾十年致力于文化還原與創造,守護中華文化遺產,疏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血脈,發掘民族文化生命力,對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原創性文化做了充分研究,展現出一幅蔚為壯觀的學術氣象圖景。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9日 1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精| 污视频网站免费| 吃奶摸下高潮60分钟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中文乱码| 女的被触手到爽羞羞漫画|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久久|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秋霞| 香蕉视频软件app下载| 欧美成人aaa大片| 哪个网站可以看毛片| 日本阿v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天堂资源最新在线|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欧美www在线观看| 亚洲色av性色在线观无码| 老司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深夜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完整版| 亚洲精品狼友在线播放| 精品亚洲欧美无人区乱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国产精品毛片大码女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请 | 恋男乱女颖莉慰问军营是第几章|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2020欧美极品hd18| 在车子颠簸中进了老师的身体| 一本岛v免费不卡一二三区| 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日本|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