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解讀“檢察公益訴訟 助力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典型案例
央視網消息:日前,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一批檢察公益訴訟助力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典型案例,進一步深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工作。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難在哪里?這批典型案例有什么特點?最高檢第八檢察廳負責人就此回答了記者提問。
1.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具有哪些特殊性?檢察公益訴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答:江河湖庫是生態系統和國土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具有獨特性:一是整體性。流域是從源頭到河口的完整、獨立、整體性極強的一個自然區域,包含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生態要素,流域自然生態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二是協同性。流域往往涉及不同行政轄區,但其界限又不同于傳統行政區域的劃分,涉及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及附近區域,故容易形成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以及“九龍治水”局面。三是復合性。流域是由自然地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組成的復合性區域,流域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發展與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各地不同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與不同的發展階段,導致平衡生態功能和經濟社會的方式與力度不一。上述特征決定了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必定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要統籌考慮自然資源要素和生態系統的關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區域協調和流域系統治理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關系,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大江大河大湖流域保護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巡察河湖,親自謀劃推動江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檢察機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秉持系統思維,堅持協同治理,充分發揮公益訴訟督促協同和法治保障作用,推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一是以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為抓手整體推進。最高檢設立并連續舉辦四屆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論壇,出臺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10項檢察舉措,務實深化長江流域檢察協作;制定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18條意見,會同水利部先后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等專項行動,舉辦首屆服務保障黃河國家戰略檢察論壇,共護黃河安瀾。二是以大案要案辦理為切口深入推進。萬峰湖、南四湖水域連接多省,上下游、左右岸治理不一,污染多年,最高檢直接立案,四級檢察院合力,助推地方政府聯手共治。針對長江沿線反映多年的船舶污染問題,最高檢直接以公益訴訟立案,共立案550余件,助推多部門協同、全流域聯動治理。三是以系統治理為目標協同推進。統籌發揮一體化辦案、跨區域檢察協作、專項監督活動等作用,破解江河湖庫流域“九龍治水”問題,促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堅持協同治理,通過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以及“檢察建議+調研報告”等方式,推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普遍性問題解決,助推行業治理。強化“檢察+行政”履職合力,深入推行“河(湖)長+檢察長”機制,打造解決河湖管護領域突出問題新模式。
2.請問發布這批檢察公益訴訟助力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典型案例的主要考慮是什么?
答:此次專題發布檢察公益訴訟助力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典型案例,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一是深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工作。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特征和問題具有獨特性,檢察機關在助力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工作中,不斷探索創新工作方法和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通過評選發布一批典型案例,既是對實踐中各地辦案經驗做法的總結,也是對深入開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再部署、再推進。二是發揮典型案例的指引作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涉及部門多、領域廣、原因復雜,多為“老大難”“硬骨頭”問題,辦理難度大。這批典型案例所監督問題的違法性、流域性體現較為明顯,履職過程與辦案成效體現了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獨特價值,對檢察機關辦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領域案件具有規范指引作用,有助于提升辦案精準性和規范性,促進落實“高質效辦好每一個公益訴訟案件”要求。三是發揮以案釋法作用。江河湖庫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多方協同共治。通過發布這批典型案例,增進社會各界對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關注與認同,激發全社會積極參與江河湖庫保護治理的內生動力。
3.這批發布的典型案例有什么特點?
答:最高檢這次發布檢察公益訴訟助力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典型案例7件,涉及違規超采地下水、紅樹林濕地破壞、水生態流量違規泄放、船舶污染、養殖污染、黑臭水體污染等問題。這批典型案例的特點是:
一是深化檢察一體履職,破解流域“九龍治水”難題。江河湖庫流域治理存在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等難題,容易形成公地悲劇。檢察機關通過一體化辦案,打破固有框架和區域監管壁壘,有效發揮公益訴訟檢察督促協同作用,助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協同治理。云南省曲靖市檢察機關針對南盤江流域水體污染源復雜、監管主體多、層級不一等問題,采取市檢察院統籌、流域各基層檢察院同步跟進的“一體化辦案、跨區域協作”模式,有效推動重點區域綜合治理,促進水環境明顯改善。四川省遂寧市檢察院針對同心河跨界小流域治理難題,統籌轄區大英縣、射洪市檢察院辦案力量,一體化推進辦案工作,督促清理各類污染物12.5噸,并增設岸線監測點、拆除違規排污口、維修改造污水管網。
二是注重保護自然環境要素,促進改善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水、土壤、礦產、生物等環境要素緊密關聯,構成了江河湖庫流域生態系統。檢察機關針對不同流域自然環境要素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開展公益訴訟,助力提升流域保護治理水平。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山西省沁源縣檢察院針對某煤礦企業違規采集地下水破壞黃河一級支流地下水資源問題,在向水利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未落實的情況下,依法提起訴訟,促使水利部門督促涉案企業補繳水資源稅44萬余元,投資300余萬元安裝節水設備實現節水增效。該院還組織研發水資源保護類案監督模型,通過異常數據篩查和案件辦理,有效治理了同類問題。廣東省廉江市檢察院針對九洲江流域內的小花老鼠簕紅樹林特殊物種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問題,督促負有監管職責的多個行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職,整治河道水體污染,抵御外來物種入侵,修復紅樹林濕地,促進全流域水生態保護。
三是協同治理行業性污染問題,提升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平。各地檢察機關針對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環境污染問題,量身定制檢察監督方案,助推企業規范經營,綠色發展。湖北省宜昌市檢察機關針對轄區部分船企非法修造、拆解船舶,嚴重威脅長江生態和水質安全問題,依法督促多家行政機關履職整改,推動船舶企業依法取得修造船許可、補辦環評手續,加大污染防治設施投入等。同時推動出臺《關于規范船舶拆解工作的若干意見》,嚴格行業準入,規范行業治理。
四是堅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助推流域源頭治理、綜合治理。江河湖庫的水環境和生態系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檢察機關堅持系統觀念,立足公益訴訟檢察職能,追根溯源、標本兼治,推動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治理。江西省安遠縣檢察院針對江河源頭養殖污染危及下游河段水質問題,通過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推動違法養殖清理轉運,轄區內97家“小散污”養殖場被關停,248家養殖場完善配套環保設施,實現出境斷面水質達到一級保護區標準。江口縣檢察院針對水資源管理公司在長江上游支流河段攔壩引水發電,未按規定修建保護設施、未按要求下泄生態流量,致使下游生態流量不足損害流域生態安全的問題,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促使該公司修建漁業洄游通道,維持最低生態流量泄放值,開展增殖放流,有效恢復下游流域水生態。
4.下一步,檢察機關將采取哪些措施,更好地推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
答: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下一步,檢察機關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聚焦工作重點,持續加大力度。深入貫徹美麗中國建設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助力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護治理。持續加大最高檢、省級檢察院自辦案件力度,重點助力解決需上下游聯動、岸上岸下有效銜接的流域綜合治理突出問題,形成推動重大案件辦理的強大動能,精準示范引領,全鏈條、全方位提升流域治理工作實效。持續做深做實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等重點領域案件辦理,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保護和系統治理。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導向,注重辦案方式方法,統籌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二是深化一體履職,提升監督質效。加強最高檢、省級檢察院對重大流域治理案件的統籌協調,對重大案件適時交辦、督辦、提辦,破除辦案障礙。用好上級檢察院負責、檢察長領銜的辦案模式,跨部門、跨層級組建辦案團隊,有效整合辦案力量。強化公益訴訟檢察與刑事檢察工作銜接,融合履職加大懲處力度。總結推廣全流域、跨區劃生態環境治理公益訴訟檢察模式,加強跨區劃協作機制建設。深化現代科技應用,創新建用法律監督數據模型,釋放大數據賦能效用。三是堅持協同履職,形成治江管水合力。深化與行政、司法機關等部門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方面的協作配合,完善檢察公益訴訟與行政執法銜接制度,加強公益訴訟與生態損害賠償制度銜接,推動構建流域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的管理格局。強化公益訴訟的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凝聚專業志愿者智慧優勢,利用“益心為公”檢察云平臺持續健全社會支持體系。四是注重標本兼治,推動系統治理。持續強化類案發現與研究意識,主動發現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短板漏洞,以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檢察建議+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推動完善相關行業、領域、區域治理制度機制,助推解決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病灶頑疾”和堵點難點,促進提升河湖保護治理水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