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村生活的“120” 做村民心中的“暖寶寶”
【觀察者】
作者:葉子鵬(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不久前,在出差前往西南邊陲調研的飛機上,一部名為《為了他們的晴朗》的公益微紀錄片震撼了我。紀錄片用真實的鏡頭記錄和講述了四位鄉村醫生的感人故事,其中有兩位還是95后青年。“大城市里看不見星星看不見月亮,你看這里什么都有。”青年村醫深愛著村民,也深愛著腳下的土地。“我真實地感受到,成為一名鄉村醫生,就是人生的一種選擇而已,沒有那么驚心動魄,但又不那么平凡,吃的所有的苦,總有一天會變成甜,回報你。”他們質樸純真的語言令人動容、值得回味。
健康是人生命之所系,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還是全體人民的財富,對中國式現代化有現實和長遠意義。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任務,是保障人民享有幸福安康生活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維護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鄉村醫生,重任在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健康中國進行了系統性謀劃,首要關注的就是人民的健康。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升級。為了不讓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各級財政提高了對新農合的人均補助標準。伴隨醫療健康體系的完善,鄉村對醫務人員的需求日益加大。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統籌解決鄉村醫生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問題,推進鄉村醫生隊伍專業化規范化。可以說,鄉村醫生的事業已成為推進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編織好鄉村健康服務“兜底網”的重要環節。
心系鄉村百姓,傳承醫者仁心。今天,鄉村醫生承擔著農村地區大部分醫療照護責任和公共衛生服務責任。縱觀中國基層醫療衛生百年巨變,從防治傳染病、寄生蟲病,到防治慢性病,再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以及促進全民健康,他們的身影出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然而,鄉村醫生這個群體曾一度出現隊伍老化、青黃不接的狀況,使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的“網底”出現了隱患。
“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怎么去聯系群眾,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青年鄉村醫生站了出來。正是這么一群人,仿佛有著超乎同輩人的理想主義,他們用自己的步履踏足泥濘深山,穿越密林。他們由此成為與農村居民的健康聯系最為密切的一群人,他們在面對當下困境時看到的是被醫治的村民臉上的笑容,看到的是一天辛勞后田間升起的皎月,他們享受當下奉獻的甜,也憧憬未來的甜。
青年鄉村醫生的無私奉獻,填補了很大一部分鄉村醫療衛生缺口,他們的存在是一種“風向標”,吸引更多的青年回流鄉村,擔當“健康鄉村”的振興重任;他們也是一支“后備軍”,時時刻刻為抵御可能的公共衛生危機作準備。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是宋代文學家楊萬里筆下農村生機盎然的景象。數百年之后,農村依然是孕育生命、滋養萬物的場域,為全體人民的生存提供保障、為都市人群提供精神慰藉。正是在這里,青年鄉村醫生以夢為馬,成為農村生活中行走的“120”,成為村民心目中的“暖寶寶”,久久為功守護廣大農村居民的生命健康。
調研的車輛穿行在西南邊陲大山深處長短不一的隧道中,忽明忽暗,我的腦海中總是浮現出青年村醫們的身影。善醫之行,始于足下,他們扎根基層、堅守一方,行走田埂上、穿梭山嶺間,用醫術和醫德、用專業和奉獻全力當好村民的健康“守門人”。這樣的故事值得被銘記和傳頌,這樣的青春值得追尋和效仿。
我們也真誠希望,有更多的青春朋輩加入進來,帶上醫術仁心,帶上滿腔熱情,去往農村的廣闊天地,去往國家醫療體系的神經末梢,不負使命,努力奮斗,讓每一晚挑燈、每一場跋涉、每一次就診,都給大山里的人們帶去更多保障、更多希望。這將是我們交給青春的無悔答卷,這將是鄉村振興這一生生不息的時代圖景中一抹壯麗的色彩。
(本期選題支持 趙秋麗 宋喜群 周洪雙 馮 帆 黃漢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