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如何表現“好人好事” 電影《天大的事》研討會舉辦
中新網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高凱)如何將真實的“好人好事”呈現在大銀幕并感染觀眾?電影《天大的事》專家研討會在日前中國電影家協會舉行,與會專家圍繞該片的敘事、人物,就相關題材的創作發表了各自見解。
電影《天大的事》根據鄭州市基層社區民警樊樹鋒的事跡創作拍攝,是一部反映基層社區黨員干部工作生活的溫情影片。當日研討會由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鄭州市電影電視家協會主辦。
樊樹鋒是鄭州市金水區白廟社區一名普通的社區民警,常年工作在社區一線,他因勞累過度犧牲在工作崗位上,年僅39歲。樊樹鋒犧牲后,家人遵其遺囑,將器官無償捐獻,延續了5名患者的生命。樊樹鋒將人民群眾的困難記心間,為他們做實事,一言一行間展現了一位普通基層民警的偉大情懷。他是全國廣大公安民警的縮影,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天大的事》以他的事跡為創作原型,以國家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環境的“老舊小區改造民心工程”為切入點,講述了關于這位凡人英雄的感人故事。
該片由河南視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湖北建紅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河南歡娛視線影視制作公司等七家公司聯合出品,由青年導演吳雙執導,邵峰主演。總制片人郭永濤當日介紹,影片籌備歷時三年,中間經歷了很多困難,這是他從事電影十多年來,參與創作20多部影片中最讓人難忘的一部。他表示,希望《天大的事》能讓普通觀眾感受到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在平凡工作崗位上做出的感人事跡,體會到“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這一精神。
在當天舉行的專家研討會上,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表示,近年來先進人物的影片數量越來越多,也形成了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電影類型。這類題材的創作著力點在哪?如何創新,如何突破,如何表達?如何與年輕觀眾形成更大的共性?相關課題都需要深入的討論。
他認為,《天大的事》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塑造具備個性,沒有拔高,創作者把他作為一個普通人來加以刻畫,也寫出了他的一些無奈和困境,對女兒、妻子的愧疚,更多的賦予了主人公普通人、基層民警的一些生活狀態,這些狀態的呈現非常真實,非常感人。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認為,《天大的事》做到了人物塑造的一點多面。影片主人公是親切可愛的,其中又有不同側面,第一是樸實中有善良,第二是復雜中有細致,第三是憨厚中有機靈,第四是和藹中有堅定,第五是堅定中有幽默。“影片中對每一面都有具體的情節細節呈現,形成了非常立體的人物形象。”張衛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所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趙衛防指出,影片對“好人好事”的敘述主線是拆遷,圍繞著拆遷涉及到很多其他的情節,包括救助孤寡,對于刑滿釋放人員的幫助、捐款等等。在主線故事的維系下,其他的副線的不斷疊加,帶動觀眾完成感情的一步一步積累,最終形成了一個情緒的高潮。這樣的敘事結構中,各種“好事”不是互相游離的,而是彼此勾連的,它們疊加起來,最終形成了共鳴的力量。
他還特別提到影片以攝影為代表的電影語言應用,“影片開頭就是長鏡頭,大概有兩分鐘。鏡頭一直往前走,時而俯拍、時而仰拍,時而平拍,把小區的環境給交代出來了,這種鏡頭更能夠凸顯出環境真實,讓觀眾身陷其中,亦于無聲之中呈現出頗具溫度的創作底色。”
《天大的事》的創作真實而不失文藝,觀眾看后感動而不乏思考,被認為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反映基層工作者生活狀態的主旋律溫情影片。(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