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袋鉀肥”誕生后的65年 “中國鹽湖城”尋求開拓新藍海
中新社青海格爾木6月7日電(記者 張添福)1958年,中國第一袋鉀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誕生,實現中國鉀肥“零”的突破。
65年后,擁有中國最大鹽湖群的青海省,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鉀肥、鋰鹽生產基地。
7日,2023鉀鹽鉀肥大會暨格爾木鹽湖論壇在“中國鹽湖城”格爾木市舉行。
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黃元介紹,該省鹽湖資源中,鉀、鈉、鎂、鋰儲量居中國首位,已建成鉀、鈉、鎂、鋰、氯五大產業集群,2022年全省生產鉀肥856萬噸,占中國總產量的83.7%,預計到2035年,鹽湖產業產值將超1200億元人民幣,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將基本建成。
在新興產業不斷涌現的當下,應如何尋求新藍海?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在視頻致辭時表示,青海鹽湖為端牢中國飯碗、支撐新能源產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目前,青海省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王江平說,要強化技術創新,加強突破鎂資源高效利用,布局鉀肥穩產、鋰鹽增產、其它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攻關,提升鹽湖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
王江平說,要強化重點品種的技術攻關,推進鹽湖化工產品向高端化、精細化、特色化延伸,穩步擴大鋰鹽規模,增強對新能源等產業發展的資源保障。
“要把技術創新始終放在發展的首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說,應不斷提升電子級鋰鹽供應和鹽湖微量元素開發利用技術水平,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秘書長葉麗君表示,全球鋰資源大部分來自各類鹽湖,故鹽湖提鋰技術的發展對世界鋰產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葉麗君說,當前,相關企業不斷發展高純氯化鋰、氫氧化鋰、溴化鋰、磷酸鐵鋰等電子級鋰鹽產品,“做大鋰電材料規模、做強鋰電產業鏈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長喬亞群說,當地將肩負起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重任,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對標全球一流產業集群,傾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競爭力的現代化鹽湖化工產業基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