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產學研合作新典范 杭州8所高校“抱團”入駐科技園
本報杭州5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臨平)5月16日正式開園,浙江財經大學、中國計量大學等8所高校帶著項目“抱團”入駐。同時入駐的還有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阿里耶·瓦謝爾領銜的成果轉化項目晨佇生物,以及廣東深圳、江蘇等高校的部分教授創業項目。
“創新發展是全球共同面對的議題。”阿里耶·瓦謝爾說,杭州不但風景優美,還是一個創業的好地方,涌現了一批知名企業,這是吸引他領銜項目落地的主要原因。
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經浙江省科技廳、教育廳批準,依托浙江省高校群體,由浙江工業大學牽頭,浙江理工大學、中國計量大學等高校共同建設,以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科技初創型企業培育、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己任的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臨平)由杭州市臨平區政府、臨平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浙江科發資本四方共建,為長三角地區科創園區建設和發展樹立了一個新的典范。
浙江科發資本董事長陳曉鋒介紹,他們發行并管理17支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100億元人民幣,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臨平)將以海內外高端人才為基石,創投基金為引擎,通過跨區域、跨行業、跨學科的合作,建設高校成果轉化基地、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基地及創新人才培育基地。
據悉,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財經大學、中國計量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均已入駐該園區。浙江理工大學產業技術中心主任程正昌說,區別于單一高校的地方研究院等模式,這種“抱團式”入駐模式集聚、放大了每所高校的科技資源、優勢學科,容易形成科創高地與創新氛圍,鼓勵更多的教師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吸引更多大學生創新創業。
如何打通高校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程正昌說,一些教授、專家不敢把科研成果產業化,主要是缺少平臺和資金、稅收政策的支持。“抱團式”入駐科技園有利于地方政府出臺支持政策和資金。
另一所高校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抱團式”入駐也看中了杭州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產業環境,和杭州市政府打造的優良營商環境,以及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臨平)產業聚焦、重視科技創新的特色。
根據人才政策,該科技園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兩院院士、發達國家院士等全球頂尖人才,經認定為市級A類的,在科研支持、生活保障等方面“一人一議”,最高給予1億元資助。在產業扶持方面,對3年內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優質企業免租,場地最高不超過1000平方米。針對醫療產業,給與研發或設備補助最高比例達到50%,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國家級領軍人才項目實行“一事一議”政策。其他符合園區發展定位的產業,入駐園區最高享受1000平方米場地100%租金補貼,同時享受臨平區普惠性政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