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遺址見證長江中游史前文明
五月的天門石家河鎮北,稻田連綿起伏,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尋常鄉間景象中,不時閃現的仿古建筑、考古主題墻繪又顯示出它的與眾不同。
備受矚目的石家河遺址就位于這里,該遺址距今約6000至4000年,是中國長江中游地區迄今發現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從1954年發現至今,一批又一批考古人埋頭躬耕于此,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發掘,石家河遺址不斷刷新人們對長江中游地區文明進程的認知。
秉承保護與發展并重的理念,5月11日,石家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進入施工準備階段,石家河遺址將揭開其神秘面紗,展現于世人面前。
已出土文物35萬余件
將殘破的陶片用黏合劑拼接好,先用橡皮泥進行翻模,再用石膏對殘缺部分進行修補,最后整形打磨,一件件沉睡千年的陶塑品得以重見天日……5月14日,在石家河考古工作站文物修復室,修復好的陶碗、陶盆、陶缸等琳瑯滿目,而編上編碼的一堆堆碎陶片庫存數量則更為驚人。
時間拉回到半個多世紀以前,也是這樣一些陶片,讓石家河遺址出現在世人面前。
1954年冬,天門、京山兩地聯合修建石龍過江水庫干渠,在開挖至石家河鎮地段時,大量石器、陶器現身,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
次年初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員來到天門,對干渠施工沿線遺址點進行搶救性發掘,石家河考古的帷幕由此拉開。
亮相即驚艷。“當時考古人員重點對羅家柏嶺進行發掘,揭露了一處玉石加工相關的大型作坊場所,并出土了40余件精美的玉器。”石家河遺址管理處副主任徐同斌介紹,關于石家河玉器的原料、工藝等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但它們足以顯示出距今4000多年以前,長江流域已有發達的手工業和繁盛的文化。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北京大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市博物館聯合組建石家河考古隊,由中國考古學界泰斗嚴文明先生擔任總領隊,再次對遺址進行發掘,大型史前古城——石家河古城初露崢嶸。
“石家河城的發現是石家河考古的一個飛躍。”徐同斌說,石家河已確認遺址分布面積達8平方公里,核心區域4平方公里。考古研究表明,距今約4800年前,這一地區人口規模達3萬左右,是史前全國五大都邑性城址之一。城內功能分區明顯,有生產區、生活區、墓葬區、祭祀區等,城市功能較為完備。
經過近70年、20多次發掘,出土各類文物35萬余件,石家河遺址的神秘面紗被一點點掀開。
科技論證“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
5月11日,在譚家嶺發掘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朱世乾和同事一起用紅外照相機、無人機進行信息采集。
“早期田野作業,沒有現在這些先進的設備,要靠熱氣球采集信息。”朱世乾說,當代田野考古,既需像考古前輩一樣下苦功夫,也需借助科技手段,進行多學科合作。
距離發掘現場約10米處,一個科技考古實驗室引人注目。“之前實驗室科技考古常滯后于田野發掘,有了考古實驗室,從發掘現場提取的土樣、遺物、遺跡等,可便捷地進入實驗室進行科技考古樣品前期處理、檢測、研究。”實驗室現場相關負責人嚴青青說,漆木器、陶器上的淀粉粒等脆弱樣品和有機質樣品,可以沒有損耗、不受污染地進入實驗室,有助于保留信息的原真性、完整性,快速出爐的檢測結果對仍在開展的發掘工作也有指導意義。
一項最新檢測數據顯示,山東、安徽、河南等多個遺址出土的紅陶杯,所含微量元素與石家河當地土壤成分一致。由此可見,紅陶杯是在石家河當地生產的“大宗商品”,不僅暢銷長江中游,還影響到中原腹地。
“為了更好地保存文物和遺存,遺址不會一次性全部發掘完,而是要根據考古技術的發展逐步進行。”朱世乾說,關于這片神奇的土地,更多秘密有待揭開。
2025年建成石家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5月11日,隨著施工隊正式進場,石家河遺址博物館項目進入施工準備階段。該項目計劃總投資約2億元,由石家河遺址博物館、遺址公園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等組成。
離項目選址地不遠處,三房灣遺址保護展示項目已完成土建工程,互動體驗館、展廳展示館拔地而起,布展完成后將作為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率先對外開放。
如何更好地保護石家河遺址?不能“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應該通過合理適度的開發應用,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與現代生活交相輝映,推動保護與開發融合發展。
2017年11月,石家河考古遺址公園被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今年,天門提出加快打造全省文旅融合體驗基地,石家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駛上快車道。
“計劃通過三年時間把石家河遺址打造成為一個集文物考古、科學研究、文物展示和文化體驗于一體的荊楚文化地標。”天門市博物館館長鄧千武介紹,按照規劃,石家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計劃總投資約6.5億元,占地5.86平方公里,空間結構為“內三環、外四區”,其中內三環指的是譚家嶺古城、石家河古城及環繞古城城壕外圍一周的諸遺址,外設考古預留區、科普教育區、管理服務區、西河濕地涵養區。
“公園將采取原樣保護、模擬展示等多種方式生動呈現遺址內涵,并提供游人參與體驗古人生活、生產的互動活動,讓遺址文物‘活起來’。”鄧千武說,以印信臺為例,出土文物被取走后,遺址現場僅余一片深淺不一的黃土探方,觀賞性較差,后期將對其回填,采取現代科技手段在這里完整“再現”文物發掘時的原貌,讓游客直觀感受石家河先民的祭祀文化。(吳述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