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中國經濟”之:復蘇該如何精準發力?
中國經濟復蘇該如何發力?
宏觀經濟學家:三大核心力量支撐向好!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用最權威的聲音,最一線的調查,和所有人一起,去看懂2023年的中國經濟。
2022年,每一個中國人艱辛付出的勞動,有望讓全年經濟總量超過120萬億元。隨著中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讓人們對2023年的中國經濟有了更多的期待、更多的預測、更多的憧憬,但中國經濟會順利如愿地開始新征程嗎?
新年伊始,《經濟半小時》重磅推出《三問中國經濟2023》系列報道,深入一線,采訪數位中外頂級專家,冷靜清晰地帶你去了解2023年中國經濟有哪些韌性、哪些潛力和哪些活力。
今天開始,《經濟半小時》播出第一問:“中國經濟復蘇該如何發力?”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宏觀經濟學家劉元春,做客《經濟半小時》,大膽預測的同時,也將帶領大家看懂中國經濟2023年復蘇的關鍵。
三大核心力量支撐向好
2023年,中國經濟穩步復蘇!
回首2022年,國際環境風高浪急,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不減,但從中央到地方,全國上下努力拼經濟,全年經濟總量預計超過120萬億元,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
2022年12月7日,中國疫情防控政策再作優化調整,“新十條”為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提供了“新窗口”。
在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貿易動能轉弱背景下,中國外貿前11個月同比增長8.6%,其中出口增長11.9%。挺過最困難時刻,2023年的中國經濟將迎來怎樣的圖景?
劉元春認為,2023年向上行情值得期待,但在經濟發展的走勢上將呈現一個前低、中高、后穩的狀態。
對于2023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劉元春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隨著我國疫情形勢的不斷變化,以及政策層面進一步發力經濟發展,多家國際知名機構上調了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值。瑞銀集團認為中國經濟2023年增速將達到4.9%,高盛集團將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從4.5%上調至5.2%,摩根士丹利則認為中國經濟2023年將增長5.4%。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宏觀經濟學家 劉元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在2023年,經濟要在全球疲軟的大環境里面,逆勢實現持續上揚,就顯得尤其重要,這個對于中美之間大國博弈,對我們整個一種戰略信心,戰略契機的把握就顯得更為關鍵。
記者:在您看來,2023年經濟復蘇背后支撐的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宏觀經濟學家 劉元春:支撐點第一個就是疫情政策的優化,第二個很重要的,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空間依然很大,比如說我們的政府債務,加上地方和中央的債務率依然只有50%多一點,離警戒線60%還很遠。同時我們的貨幣政策,我們的準備金率,我們的利率依然有下調的空間。更為主要的是我們的通貨膨脹率是全世界大國經濟中間最低的,我們可以進行擴張性的政策。第三點最為主要,就是我們在過去20年進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在新舊動能轉換上的布局,已經取得明顯的效果,也就是說我們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30%,我們的高新技術占整個經濟的比重也超過了30%。
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歐美已成為我國新能源整車和零部件出口的重要市場。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預計全年實現銷量670萬輛,同比增長90%。一方面產業規模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增量”。
2021年,我國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3%和74.7%,較2012年分別提高30.7個和25.9個百分點。
2023年“擴大內需”升至新高度
5.5%左右的GDP增速能實現1200萬人就業
2022年前10個月,我國外貿總體穩中有進,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均為歷史同期新高。但進入四季度,外部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嚴峻,外需不足成為突出挑戰,同時2021年底高基數影響逐步顯現,外貿進出口進一步承壓。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1月份,進出口總值5223.4億美元,同比下降9.5%。不僅是外貿,根據國家統計局的11月經濟數據顯示,工業、服務業、投資、消費、出口等指標增速均出現回落。劉元春認為,在復蘇這條路上,我們還存在一些變量,第一大變量是疫情,第二個很重要的變量是房地產,第三個很重要的變量是外部環境。
風高浪急,迎難向前。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經濟工作怎么干?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戰略全局出發深入分析、系統部署,為2023年經濟工作定向領航。會議決定把著力擴大內需放在各項工作之首,并強調要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提升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宏觀經濟學家 劉元春: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導致我們的物價水平出現大幅度回落,這種價格急劇下降直接導致我們企業的利潤出現加速性下降。當然與此相對應的我們會看到,我們的居民收入也出現了增長速度的回落,這幾大因素一疊加,我們就會看到有效需求不足所帶來的惡性循環開始出現,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一定要在疫情政策上進一步優化,一定要在擴大內需上面出臺新一輪的穩增長的政策。
記者:消費的反彈阻力有多大?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宏觀經濟學家 劉元春:消費的反彈,我認為核心還是一個疫情沖擊,但是一旦疫情好轉。你比如說我們所看到的,2022年6月份,上海疫情阻擊戰取得階段性勝利,6月13日全面開放,直接導致6月份的消費數據達到了同比增長百分之六點幾。第二個是房地產,我們要圍繞著與住房消費相關聯的一些核心要件來進行出臺消費刺激政策,1998年福利房制度改革到現在,24年剛好是中國進行第二輪全面家庭裝修的一年,我們只要在家庭裝修啟動消費政策,讓大部分需要裝修的人得到裝修補貼,這塊消費就起來了。另外就是在短期內增加居民的收入,特別是受到這幾年疫情沖擊較為嚴峻的一些群體的收入。
2022年12月以來,全國多個地區紛紛采取不同的形式發放消費券,助力城市“煙火氣”回歸。
劉元春認為,要想真正改變民眾預期,一定民眾要有獲得感,但是這里面一定要注意公平問題、持續的可實施路徑問題和量的問題。美國在過去這兩年里面對家庭的補貼達到了美國家庭收入的30%左右這樣一個水平,但也嘗到了這種大劑量補貼所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通貨膨脹最后導致低收入群體收入下降更快。
記者:如何去理解加力提效?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宏觀經濟學家 劉元春:加力首先就是在總量上,要更加積極,主要體現在第一個赤字率,赤字率要提升,2022年我們預算赤字率2.8%,我們現在呼吁要提升到3%以上。第二個就是專項債,2022年我們整體專項債是3.65萬億,2023年這一個規模要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原來測算是計劃達到3.8萬億,同時還有貼息。
在劉元春看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可以幫助消費復蘇,促進經濟增長,更長期的效果是對于就業的促進。202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再一次刷新“史上最難就業季”的紀錄。如何解決就業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首次將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社會政策的第一位。
半小時觀察:起筆新開局,展現新氣象
2023年新年伊始,許多餐飲、酒店、旅游從業者都找回了久違的忙碌,道路交通繁忙、商圈人流如織,一個煙火氣十足的中國,又回來了。相關部門的數據顯示,元旦假期全國鐵路日均發送旅客較2022年11月份增長109%;國內旅游收入265.17億元,同比增長4.0%;新年首日,全國營業影院數量創下近10個月以來的新高。
真真實實的“火熱數據”,在告訴我們,繁榮向上的中國經濟,此刻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相信,深刻領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位,把防疫政策優化激發出的新預期,真實地轉化為市場新紅利,新動能。2023年的“活力中國”,億萬百姓的平常日子,會更加富麗多姿、蓬勃向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