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突先鋒——第83集團軍某空中突擊旅瞄準未來戰場轉型發展紀實
直升機群低空突入、特戰隊員機降布控、地面分隊拔點跟進……深秋時節,中原腹地某訓練場,鐵翼飛旋、硝煙彌漫,第83集團軍某空中突擊旅聯合某特種作戰旅、某數字化合成旅展開的要點奪控演練激戰正酣。
“從平視戰場到俯瞰戰場再到立體感知戰場,從空中突擊旅這支陸軍轉型的標志性力量可以看出新型陸軍作戰力量的巨大潛力,也展示了陸軍正在向全域機動、立體攻防戰略轉型目標闊步前行的鏗鏘步伐。”回顧空中突擊旅改革發展史,組織此次演習的陸軍參謀部航空兵局領導感慨萬千。
破繭重生、換羽騰飛的榮光背后,是該旅官兵迎難而上、大膽創新的強軍故事。旅隊一名長期從事步兵專業的老兵自豪地說,“戰斗在空中突擊旅,感覺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挑戰
2016年“八一”前夕,習主席在新組建的陸軍機關視察時強調,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在新的起點上加快推進陸軍轉型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
很快,作為陸軍由平面作戰向立體攻防轉變的標志性力量——空中突擊旅應運而生。由此陸軍航空兵配合地面部隊的歷史被改寫,空中突擊旅作為獨立作戰單元,消除了空地的地理隔斷,模糊了前沿與縱深的空間概念,更新了空中與地面兵種的作戰理念,真正為新型陸軍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組建新質作戰力量,就是要把我們作為主戰主用的刀尖子,在戰場上一擊制勝!”談及旅隊的成立,該旅官兵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新”是空中突擊旅的常態。新在編制體制,地空合一的力量編成模式向旅營級戰術單元延伸,配載了空中偵察預警、電子對抗、指揮控制等多種任務模塊,作戰能力上實現從相對單一向多能并舉跨越,作戰模式上實現從“線性”向“非線性”跨越。
新在武器裝備。空中分隊實行攻擊直升機、運輸直升機、勤務直升機混合編成,具備較強的全員快速反應、空中快速機動、靈活機動部署和大縱深超越突擊能力。地面分隊陸續列裝突擊車、夜視儀等新型裝備,作戰能力、作戰范圍逐步提升。一名步兵連長興奮地說:“以前我們兵器室只有槍,幾個槍柜就是我們的全部家當。現在連隊兵器室已經從1個小房間擴建成3個大房間,這還不算停得滿滿當當的車庫。”
新在人員構成。旅隊既有翱翔藍天、空中拼殺的“金頭盔”,又有馳騁沙場、逢敵亮劍的陸戰“兵王”;旅里既有嚴謹細致、精準到位的戰鷹守護者,又有聽音識病、手到擒來的戰車維修大拿。各路英雄匯聚于此,就是為了“空中突擊”這個共同的目標。
該旅首先從黨委“一班人”自身抓起,自覺圍繞“找準定位、推進轉型”召開專題研討會,統一思想認識,規劃轉型藍圖。機關第一時間組織學習新單位建設論證報告,明晰新單位建設規劃路線圖。官兵們及時開展專題教育,采取領導分工上大課,講清新單位的職能定位、地位作用和建設方向,明確轉型發展方向。
“這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意味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自豪的同時,官兵感到更多的是壓力,“空中突擊旅建設對我軍來說既無前路可循,也無經驗可依,想要建好這支新質力量無疑是一場持久的‘突擊戰’。”
聯合
萬事開頭難,空中突擊旅組建之初,官兵對轉型到底怎么轉,是以地面力量為主,還是突出空中力量,在思想認識上還存在分歧。有的基層主官只顧理順關系,訓練新課目卻無從下手,還有部分戰士簡單認為,“合編就是為了讓協同更方便”。
有一次,該旅在朱日和訓練基地參加陸空聯合演習,受惡劣天氣影響,預定機降點不滿足機降條件。飛行員臨時選擇位置,因為不了解步兵戰術戰法,將步兵投送至藍軍包圍圈,導致步兵剛落地便成為“俘虜”。
同一場演習,步兵連沖擊受阻,引導武裝直升機空中支援。因不了解直升機進入退出航線,導致武裝直升機被藍軍地面防空火力埋伏,被判“出局”。
兩次“敗北”的教訓讓該旅官兵清醒認識到:簡單的讓直升機搭載突擊步兵不是空中突擊,空中突擊旅的體系作戰效能,不只來自外在武器裝備和體系結構,更多取決于多種力量能否有效融合。
“新型作戰力量更應有沖鋒的姿態,敢于打破隔閡束縛,才能跑出空中突擊旅轉型路上的加速度。”為此,該旅黨委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帶頭從最基礎的飛行常識、抗眩暈等內容學起練起,通過當兵鍛煉、換崗實踐、代職體驗等多種途徑,分批次安排年輕飛行員到步兵分隊代職鍛煉,利用野外駐訓、大項演訓任務等時機,推動空地人才互學所長、共強本領,“空地一體”的理念逐漸根植官兵腦海、融入官兵血脈。
空地協同訓練催生出新的練兵備戰場景:參謀比武中,飛行員一舉奪冠;飛行籌劃,步兵班長當參謀。狙擊手在“空中練”,飛行員在“地面學”,空中課目和地面課目融合組訓,空地兵力真正合在一起、打到一處。實兵對抗演習中,飛行員發現“敵”目標,并未選擇迎面打擊,而是在空中利用信息系統發送坐標,呼叫地面先遣力量支援攻擊“敵”目標。
“建制內兵種攜手只是一小步,如今我們已經步入多軍兵種聯合作戰新格局。”該旅領導介紹,他們與空軍某部組織互為條件訓練,精研地面突擊步兵如何引導空軍戰機實施火力打擊,練出陸航直升機與空軍戰機配合行動的默契;空地協同演練,他們與聯勤保障部隊多支力量配合,探索平戰一體的保障模式;同時,他們還與戰略支援部隊某部開展聯訓,部隊電磁干擾與反干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如今,“無訓不聯,無聯不勝”已成為該旅官兵的思維習慣和自覺行動。從空地協同到要素聯動,從軍種內融為一體到跨軍種漸成體系,空中突擊旅體系練兵的“朋友圈”越來越大,部隊實戰能力持續提升。
突擊
夜色如墨,演練目標區域伸手不見五指,一陣急促的旋翼聲呼嘯而至。懸停、開艙、抓繩、離機……數架直升機搭載突擊步兵飛抵“敵”目標上空,采取夜間無光條件下懸停機降戰術,迅疾完成穿插任務。
前不久,實兵演練中該旅一鳴驚人:在完成預定課目訓練后,該旅主動向上級要求增加難度,大膽嘗試他們探索的“夜間無光機降”新戰術,閉燈駕駛、低空突入等險難課目,讓不少同行替他們捏了一把汗。
有的同行表示不解:“像這種只有在動作大片中出現的畫面,搬到現實中可行嗎?”有的飛行員戰友善意提醒:“飛行無小事,夜間無光作業風險太大,規定課目做好了就行,見好就收吧!”
“總要有人去突破!”該旅領導認為,空中突擊旅這支新質作戰力量想要早日換羽騰飛,就必須敢于創新和突破,“強軍興軍時不我待,有些訓練風險必須得冒。”
說干就干,他們一邊聯系廠家工程師,摸清裝備的“脾氣秉性”和各項極限值,一邊帶著官兵穿戴夜視器材從地面模擬開始,循序漸進轉到實裝訓練,最后再到實踐論證。努力沒有白費,這項戰法創造了某型機夜間快速繩索降的紀錄。這次演練之后不久,這種新戰法就在該旅推廣使用。
今年2月,還是在這個訓練場,又一波新戰法出爐:單機多人同時機降、空中射擊、戰斗警巡等。在場的上級領導和工廠人員聽后心里都打起了鼓:“國內類似的訓練還沒有形成體系,你們這一步邁得是不是有點大了?”
“總要有人去突破!”10米高空,直升機平穩盤旋,6條繩索同時下放,6名突擊隊員迅疾出艙、索降落地,整個演練過程干凈利落,又一項訓練紀錄誕生。
“第一個嘗試有風險,可如果訓練場上總是前怕狼后怕虎,新質戰斗力生成就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回望一路走來的歷程,該旅領導表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今天的新戰法,也許明天就會落伍,唯有不走尋常路,勇闖未知的世界,才能鍛造出能戰善戰、敢打必勝的精兵勁旅。”
胡瑞智 王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