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以安為先 共創食品安全新格局
牛奶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鉛含量超標、豬肉被檢出違禁藥物……食品安全問題歷來受到社會高度關注,但各類食品不安全事件依然時有發生。而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食品的需求更加多元,食品安全從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向營養、健康拓展,這對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8月29日,以“共創食安新發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為主題的2022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正式啟動。
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工作取得重大成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嚴謹性有較大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不斷健全,推進實施國民營養計劃和合理膳食行動也取得階段性成效。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工作仍面臨不少挑戰。微生物和重金屬污染,農藥獸藥殘留、食品添加劑不規范使用、制假售假等問題時有發生,環境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逐漸顯現,一些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意識不強……這些食品安全重點問題的存在,要求各級黨委、政府以“四個最嚴”為根本遵循,維護和優化高效、有序、統一、安全的市場環境,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引導帶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產品供給更營養、更健康。
食品安全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關乎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長。在有大量學生活動又相對封閉的校園環境中,但凡有一種不健康、不安全的食品就可能危害很多人,甚至給青少年成長發育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因此,必須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嚴格管理,不放過一絲一毫的漏洞?!熬W紅食品”深受青少年喜愛,也活躍了食品市場,但對于新出現的食品品類,監管時必須仔細分析其原料成分、加工工藝、保存方法,防止不合格的有害食品以“網紅”之名危害未成年人健康。
客觀來說,自從人類誕生之日起,食品安全問題就已經產生并發展。在人類社會對自然科學缺乏深刻全面認知的年代,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體現為食用不安全、不健康、不適宜人類食用的食品。而隨著人類科學認識的提升,“能不能吃”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食品生產、加工、保存技術不斷增強,與食品相關的產業鏈條也不斷豐富。與此同時,食品安全問題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和廣泛性的特點。
追溯食品安全問題形成和發展的脈絡,不難發現食品安全不僅關乎技術,也關乎社會意識。正因如此,宣傳食品安全有必要突出人人有責、共治共享的理念。在生活中,通過傳播正確的食品安全理念,可以讓身邊人增強食品安全意識、遠離不安全食品,而一條錯誤的食品安全知識,可能通過影響更多人而造成更大范圍的危害。構建濃厚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氛圍,有賴于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傳播,也有賴于公眾自覺尊法守法,提高維權能力和科學素養。
維護食品安全,離不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依法履職盡責,完善體制機制,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例如,實施“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建立覆蓋所有食品類型的安全標準;監管部門、基地和企業簽約合作,將食品安全的監管端口前移至生產基地;建立食品安全監管數據融合中心,為分類監管、精準監管提供數據支撐。
隨著全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關切從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向營養、健康拓展,合理膳食行動的重要意義不斷凸顯。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印發的《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十四五”規劃》提出,建立中國居民的食物成分、人群營養健康、食品標簽等相關數據庫,動員全社會參與減鹽、減油、減糖,促進平衡膳食。隨著社會認識的逐步深化,食品安全將不僅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還將是“吃得好”“吃得健康”。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外賣、網購等新業態已成為食品安全問題集中出現的領域,這要求有關部門和社會組織創新方式方法,根據技術和業態發展的新特點對癥下藥。此外,經濟全球化、產業鏈復雜化、技術迭代化的趨勢,也導致全球食品安全風險不斷增加。對中國的普通消費者來說,購買進口食材和食品已不是新鮮事,可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部分地區疫情與污染的進口冷鏈食品及包裝相關聯,因此有必要增強風險意識,將不健康、不安全的食品堵在國門之外。
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進行治理的經驗證明,只有不斷創新治理模式,引導各界共同參與,才能營造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從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是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圍,必須以“四個最嚴”為遵循,努力跑在風險前面,形成維護食品安全的銅墻鐵壁。
青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