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服務社區行動指引(2022年版)
社區是志愿服務的主場景,是青年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渠道。為認真落實共青團中央有關工作部署,精心組織“青年志愿者服務社區行動”,廣泛動員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層一線,走進城鄉社區,積極參與基層社區治理,不斷強化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功能,大力弘揚志愿精神,與城市基層共青團改革和“社區青春行動”相協同,助力基層團組織提升引領力、組織力、服務力和大局貢獻度,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秘書處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工作目標
組織動員廣大團員青年和青年志愿者組織深入社區,重點圍繞社區疫情防控、生態環保、安全宜居、法治宣傳等公共需求,聚焦社區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需求,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力爭用2—3年時間,推動建有團組織的城鄉社區,普遍開展社區志愿服務,基本形成社區黨組織領導、團組織主導的“四個一”社區志愿服務模式,即:實施一批常態化開展的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培育一批社區青年志愿服務隊伍、共建一批社區志愿服務陣地、形成一套社區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機制。
二、實施一批社區青年志愿服務項目
1.圍繞疫情防控開展應急志愿服務。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應堅持自愿性、組織性、非營利性、本地化原則,合理設置服務崗位,規范服務流程,加強培訓管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動員青年志愿者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相關工作,配合做好信息核查、物資配送、秩序維護、測溫登記、卡口值守、心理輔導、防疫宣傳等社區公共服務事務。建立“平戰結合”的社區應急志愿服務體系,強化隊伍建設,優化管理服務,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力爭發揮疫情防控社區“第一響應人”作用。
2.立足重點群體開展品牌志愿服務。面向社區青少年實施“關愛行動”,圍繞思想引領、學業輔導、健康生活、科技創新、藝術素養等內容,開展“七彩假期”、“七彩四點半”、“紅領巾學堂”等關愛志愿服務。面向社區老年人特別是生活困難、失能、高齡、獨居老年人實施“金暉行動”,圍繞生活服務、親情陪伴、心理疏導等內容,幫助解決出行、就醫、購物、使用智能手機等方面的困難,開展助老志愿服務。面向社區殘疾人實施“陽光行動”,圍繞日常照料、就業支持、支教助學、文體活動、愛心捐贈等內容,開展助殘志愿服務。
3.結合居民需求開展特色志愿服務。結合社區和居民需求,圍繞文化體育、法治宣傳、生態環保、禁毒防艾等內容,依托社區書畫協會、舞蹈協會、健身協會等社團群組,就近就便招募有專業特長的志愿者,因地制宜打造“小而美”、“小而專”、成本低、常態化的特色服務項目,打造“一社區一特色”的工作品牌,形成相對穩定的服務功能。
三、培育一批社區青年志愿服務隊伍
4.培育社區青年志愿服務骨干。注重發揮街道社區團組織統籌協調作用,組織動員社區居民和社區青少年自主參與社區志愿服務。依托社區團支部和功能型團組織完善學生和在職團員向居住地社區報到制度,整建制參與志愿服務工作。挖掘培育轄區內有熱情、有影響、較活躍的青年社團群組負責人和積極分子,以興趣、愛好、地緣、業緣等為紐帶,形成具有一定活躍度和延續性的社區青年志愿服務骨干力量。
5.動員轄區內單位青年志愿者。注重發揮縣級青年志愿者協會的統籌作用,組織動員屬地機關、學校、企業、兩新組織和社區物業等單位,組建社區青年志愿者隊伍,努力把工作對象轉變成工作力量。依托區域化團建平臺,拓展合作單位,加強日常聯系,發揮轄區青年志愿者的專業特長和就近就便優勢,創新聯合共建志愿者隊伍。
6.拓展區外青年志愿服務力量。注重聯系各級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獲獎團隊,按照“結對+接力”模式,引入成熟的項目團隊到社區開展相關志愿服務。注重引入高校志愿服務資源,深入對接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注重發揮“返家鄉”、“三下鄉”等大中專學校志愿者和服務團隊的作用,為其提供場地資源等便利條件,壯大社區志愿服務力量。
四、共建一批社區志愿服務陣地
7.用好社區已有服務陣地。依托社區青年之家、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等實體陣地場所,開展各類便民利民志愿服務。整合轄區單位、學校、醫院等場地設施資源,通過合作共建、設立志愿服務基地等方式,為社區志愿服務便利開展提供支持保障。
8.拓展網上服務陣地。把社區微信公眾號、社群、線上樓宇群組等網絡陣地,作為開展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要平臺。充分用好網絡渠道,做好社區志愿服務需求征集、招募信息發布等組織動員工作。依托不同青年群體、服務項目、需求話題等建設和運營網絡社群,利用互聯網手段加強團組織與社區團員青年和居民的聯系,營造社區志愿服務良好氛圍。
五、建立一套團組織主導的多元化參與的社區青年志愿服務運行機制
9.建立疫情防控志愿者預招募機制。認真總結近年來本地疫情防控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梳理疫情防控對志愿服務的相關需求,制定疫情防控志愿者的管理辦法和應急預案,普遍建立疫情防控志愿者預招募機制,組建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預備隊,開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應急演練。
10.推廣志愿服務供需結對機制。發揮社區團組織在青年志愿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加強與各類青年社會組織的協同合作,定期開展社區志愿服務需求摸排統計,形成志愿服務需求清單,注重運用信息化平臺向青年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團隊發布,注重與周邊高校等基層團組織建立長期結對機制,為廣大青年志愿者提供基本場景和項目載體,促進各類資源和工作力量快速響應、高效對接和精準匹配。
11.完善志愿服務項目管理機制。項目實施前,重點做好社區和居民需求調研,合理設置志愿服務崗位和職責,確定服務內容和流程,厘清志愿服務邊界,制定工作計劃。項目實施中,重點做好注冊登記、招募培訓、組織管理等工作,強化志愿服務通識培訓、專業培訓和崗位培訓,合理配置資源,規范項目運行。服務結束后,注重進行總結評估,聽取志愿者及項目相關方的意見建議,不斷提升項目管理效能。
12.加強志愿服務保障激勵機制。各級團組織應著力推動將社區志愿服務納入政府民生實事或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目錄,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和社會資源鏈接,加大團內資源項目下沉力度,加大對社區青年志愿服務的支持保障。鼓勵為青年志愿者提供餐補、交通補貼、安全防護物資和保險等服務保障,幫助志愿者解決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加強對優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團隊的激勵,選樹優秀典型,宣傳項目成效,發揮好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
本指引由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秘書處負責解釋和修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