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聯動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
作者:莫海兵(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就業指導辦公室主任)
2022年高校畢業生總量將達到1076萬,就業形勢復雜嚴峻。高校畢業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實現充分、高質量就業關系著億萬家庭福祉,更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社會和諧穩定大局。目前,高校畢業生常常感慨“工作不好找”“不知道到哪里找工作”,用人單位也常面臨“招聘成本增加”“招聘不到合適人選”困境,“有業難就”和“有崗空聘”現象并存。
高校畢業生勞動力市場中這種人崗空配現象,既有結構性失業,也有摩擦性失業;既有放棄就業的“主動型失業”,也有市場需求不足、能力素質要求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淘汰型失業”。從市場需求來看,受經濟結構調整、新技術快速發展等因素影響,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之間用人需求不斷變動,從而造成崗位流動。從高校畢業生群體來看,受網絡“原住民”文化影響,現在的高校畢業生更青睞以網絡為中心就業,傳統崗位的確面臨招工難局面。
解決人崗空配難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渠道是關鍵。要通過渠道建設,讓崗位信息動起來,讓求職者與招聘方有充分、自由的空間和時間進行匹配。近年來,政府、企業、高校紛紛出重拳,從積極拓展政策性崗位、積極拓展市場化崗位等方面入手,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擴大就業總量,穩住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本盤。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總體穩定,在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持體系、積極拓寬基層就業渠道、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拓展新興領域就業空間、持續推進創業帶動就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大力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需要發揚以往成熟的經驗,以夯實工作基礎,更需要創新思維,以提升工作成效。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情況下,拓寬就業渠道,促進畢業生就業,需要政府、企業和高校聯動,綜合施策,讓崗位真正“動”起來。
一是讓崗位能“打眼”。在學生群體中曾流行這樣一句話,“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范圍的錢”。同理,在就業市場,高校畢業生很難找到自己不了解的工作,單位永遠不會招聘自己不了解的員工。促進崗位信息在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快捷流動,能有效提高雙方的匹配機會和匹配效率,從而促進就業。為此,政府部門要發揮資源統籌優勢,搭平臺、建機制,培育開放、自由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和規范、有序的就業制度。社會力量,尤其是招聘類平臺,要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專業優勢,廣泛匯聚市場化社會化就業資源,借助科技實現就業信息精準推送、智慧推送。高校要以學校大型就業雙選會、宣講會等為載體,不斷豐富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發揮高校就業市場主渠道作用。高校畢業生要積極主動對接用人單位,尋求學校就業指導,以充分了解崗位信息,為自己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二是讓崗位能“動心”。高校畢業生有業不就,或因考研而暫不就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對現有崗位不感興趣,或者對新的行業、新的職業不夠了解,對自身認識不清。自視過高則會對崗位的期望值偏高,脫離社會生活實際;自視過低又會對干好工作缺乏信心,容易陷入“習得性失助”陷阱。為此,政府部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消除體制機制障礙,為高校畢業生在新領域、新行業就業保駕護航。社會各界,尤其是用人單位,要堅決破除“五唯”,反對就業歧視,營造良好的用人環境;用人單位要創新招聘形式,充分、準確傳達崗位信息,消除高校畢業生對崗位的誤解誤讀,用崗位吸引人,用事業留住人,用發展成就人。最近,不少用人單位以工廠大院、流水線車間為拍攝背景的招聘短視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高校要結合就業形勢,做實做細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指導,幫助畢業生調整就業預期,找準職業定位,既不好高騖遠,也不自降身價。高校畢業生要主動擔責,就業問題不能一推了之,要承擔主體責任,遵循內心渴望,勇敢追求夢想。
三是讓崗位能“上手”。在實際生活中,高校畢業生常常遇到欠缺工作經歷和從業經驗等現實問題,難以對接用人單位需求。對此,政府要構建聯動機制,發揮引領作用,為用人單位和高校的深入合作牽線搭橋。用人單位要主動擔當起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發揮實踐育人的優勢,主動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吸納高校學生開展在崗見習、實習實踐等活動。高校要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把實踐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產學教研融合,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全員全程全方位開展就業育人。大學畢業生要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在社會實踐中鍛煉意志,在實際崗位上增長才干,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在科研一線、在工作一線、在崗位一線成長成才。有了較強的實踐能力,就業天地就會變得愈加寬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