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播范式:助力中國冰雪文化走向世界、走進人心
作者:喻國明
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全球矚目的國際體育賽事,又恰逢中國傳統佳節——春節,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文化的絕佳時機。我們欣喜地看到《冰雪中國》以其創新的傳播方式在利用這一契機傳遞中國精神,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的魅力方面進行了極有創意的探索,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助力中國冰雪文化走向世界、走進人心的新標版。冰雪競技、冬日節慶從古至今,就以多樣態的存在方式扎根于華夏兒女的生活之中。《冰雪中國》成功地嘗試了以國際視角,傳遞中國的冰雪精神,展現中國多民族多角度的傳統文化內涵。節目以直播+短視頻+話題互動為理念,通過具有多重身份的外籍主持與嘉賓體驗中國多地、多類型、多民族的冬日民俗、冰雪競技、佳節生活為主要形式依托,以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宣發、CGTN平臺播出、微信視頻號同頻共振等多維度曝光,向中國和世界的觀眾展現中國的全民族團結、冰雪中不一樣的可愛華夏。
眾所周知,《冰雪中國》是在國內外形勢喜憂參半的嚴峻復雜的大形勢下拉開其大幕的,如何用時代的命題打造出年味十足、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以創新的傳播表達唱響當今中國人心頭的時代主旋律,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那么,《冰雪中國》的成功密碼是什么呢?顯然,一流的作品是很難描繪其價值和意義的“上限”的,它的標版意義和價值可能需要從很多角度和層面上加以體會和詮釋。本文所能做的是探討和分析它之所以成為跨界文化影響力佳作的新傳播范式。
一、新形式:開放協同 結構化組織創作生產
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復雜系統,互聯網的發展將整個社會微粒化、結構化,社會整體的聚合效應進一步減弱,我們面臨比過去更加復雜、邊界更加寬闊、社會成員主體化程度更高、顆粒度更細的社會。在新的傳播生態下,強化開放與協作的互聯網思維、發揮媒介系統的自組織作用對開創主旋律藝術創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正是如此,《冰雪中國》以開放和協同為價值邏輯,打造“直播+短視頻+話題互動”這一新傳播形態,探索跨文化傳播開放創作與協同生產的新創制范式。
首先,打破封閉,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生產和傳播。
作為媒介融合發展的全新表述,“四全媒體” 不僅僅是對于媒體生產流程的再塑和功能的整合,其核心是形成新型輿論引導格局,即從全程、全員、全息、全效多個維度出發引導傳播生態,放大網絡連接背景下個體的價值共識和身份認同,以底層力量助推理想傳播效果的生成。它現著“互聯網+”背景下媒介系統的自組織所強調的開放性、非線性以及動態協調等機制的實現,具有深刻的價值邏輯。因此,要想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和社會潮流,主流價值內容的生產傳播必須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生產力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和資源轉化為自己的能量和資源。我們看到,為了給觀眾呈現更生動、更真摯、更具感染力的中國冰雪文化的敘事,《冰雪中國》在傳播邏輯的編創機制上大膽創新——從線索到創意、從文本到人物,該節目的創作通過權威媒體、互聯網平臺和微信視頻號博主共同參與完成。同時,《冰雪中國》通過微信、微博、推特、臉書等社交媒體為重要渠道,有效提升了內容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其次,打破單一,嘗試統一命題的多元敘事。
在傳統的傳播敘事中,結構是將情節按照一定的內在邏輯加以排列的外在形式。傳播敘事結構中最常見的是線性結構,它以時間順序為主導,按照事件發展的因果關系進行敘述,情節環環相扣,劇情沖突達到高潮后呈現終局。相比同樣體量的線性結構傳播節目,非線性組合式的結構題材容量較大,拓展空間無限,它也能夠以多棱鏡般的豐富視角折射廣袤時空的絢爛圖景。《冰雪中國》創新模式在于,依托吉林長白山、新疆阿勒泰、寧夏沙湖三個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通過不同的傾向與不同的內容設計,展現所選城市不同的冬日民俗與冰雪競技。以中外主播的二元視角,講述這些關鍵詞背后的民族情結。它打破了傳統的單一線性結構,以便于傳遞更多內容和信息,表達多重情緒和思想;并且各個部分分則獨立、合則一體,體現的風格和手法各異,又統一于節目的總主題,化整為零,形散神聚。所以,節目以不同敘事風格創作,呈現百花齊放的多樣化表達的局面,可以讓觀眾看到更多文化的可能性,在一個節目中獲得更多文化體驗。可以說,這種將擁有不同文化特點和才華個性的創作者組合在一起,形成多維群像和多樣景觀的新型節目生產模式,散發出新鮮別樣的韻味,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二、新視角:歷史提喻 小切口進入大文化
在權威解構、個性彰顯的現代社會中,“文化”的而非“政治”的、“消費”的而非“生產”的日常生活成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場域。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必須正視被大眾消費商品化的現實,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主旋律節目也需要將創作視角從“由上往下” 轉為“由下往上”。《冰雪中國》在整體創作上面向跨文化觀眾,視角更為親民化,把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進行互補式運用,遵循著提喻法的邏輯嘗試對中國冰雪文化給予貫穿性的表述,塑造的是在宏達敘事下發揮價值的普通人,進行了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表達。
傳統主旋律節目在題材選擇和內容表達上,大多數是承擔了對于民族歷史記憶的影像記錄,往往有著宏大的歷史敘事,強調在宏大的敘事結構中進行波瀾壯闊的素描式書寫。雖大氣豪邁,卻難免有失靈動、有失新穎。基于此,《冰雪中國》轉換選材思路,放棄了對中國冰雪文化的全景式書寫,不求面面俱到地呈現,而是立足生動的人物故事和場面件,在恢弘中發現角落里的璀璨,在浩大背景中精選典型敘事的重構。以新疆阿勒泰直播為例,這次直播重點通過外國主播對于新疆的初印象與感受新疆滑雪文化后的再印象做反差感,來展現新疆阿勒泰作為“人類滑雪起源地”的風采。節目開門見山,中外主播來到阿勒泰最具盛名的滑雪圣地——將軍山滑雪場。將軍山的銀光大道被眾多滑雪愛好者所向往,新疆當地的滑雪愛好者將以嘉賓形式融入這次直播,帶入新疆民族古老的滑雪方式“毛皮滑雪”。追溯本源,這里的滑雪文化從何而來?中外主播前往阿勒泰巖畫追求答案。節目直播過程中采訪了兩位正在將軍山滑雪場滑雪的阿勒泰少年,兩個孩子在采訪中擲下豪言壯語“想做世界冠軍”。恰逢谷愛凌蘇翊鳴等00后青少年在冬奧會上斬金奪銀引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得#阿勒泰滑雪少年想成為谷愛凌蘇翊鳴#的話題在微博上也獲得了很大關注度。有不少網友借由節目才了解到“原來人類滑雪的起源地在中國”,“中國的小孩現在都這么牛氣么!”
三、新語態:共情表達 個體情感匯聚時代精神
喬納森 特納認為,情感是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的“黏合劑”,可生成對廣義社會與文化的承諾。換句話說,情感機制成為理解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維度。傳播理論中經常提到一個叫“共情”的美學概念,是指人類真實心靈感受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他人身上的過程的現象。《冰雪中國》用“情”包裝敘事,淡化意識形態的政治性,既考慮跨文化受眾的情感需求,又保證對中華文化的建構與承載,以情感喚起的方式引發觀眾共鳴。
毋庸諱言,中國當前所面臨的形勢既有向好的一面,也有嚴峻的一面。國際輿論中存在著諸多誤解、撕裂、甚至敵視的認知。如何為中國尋求的更多的伙伴關系,如何做大中國的“朋友圈”,是一件特別重要的課題。因此,我們急需要通過一個好的傳播、一個好的文化產品促進中國與國際大家庭彼此之間破圈的了解,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建立更多的共識,能夠建立更多的彼此之間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來形成彼此之間的認同和未來中國與整個世界之間發展所需要的協同。這次《冰雪中國》的直播活動的一個重要的傳播追求和邏輯底蘊就是一個尋找文化與認知上的共識。《冰雪中國》成功探索了在跨文化傳播中如何尋找共識的基本方式——找到大家心底深處的溫暖記憶,以及能夠產生情感共振的象征物 ——在其敘事表達中,我們看到了諸多亞文化元素的主流化應用以及文化內涵的多樣性表達,它讓人們感受到了冰雪的溫度與溫情,而山山水水也表達出了某種人類的共同記憶。它成功地使跨地域、跨文化的觀眾有更多的歸屬認同、文化認同、社會認同、價值認同,以及作為人類的共同認同。節目最能夠形成輻射力的就是從對自然狀態中人們的生活,天地、風景以及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的比較,豐富的場景呈現中讓人們找到彼此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總之,“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因為現實總是處在無限豐富的運動中,藝術創作只有不斷創新嘗試、與時代緊密聯系才能葆有簇新的生命力。《冰雪中國》主動探索符合現實和跨文化傳播新要求的主流話語表達范式,其創新態度非常值得肯定、創新路徑值得借鑒、創新成效值得期待。感謝《冰雪中國》團隊創作了這樣一個上乘之作,它的意義并不僅止于精致的內容和絕美的形式,更在于它能夠與時代同頻,讓文化共振——《冰雪中國》的標版意義正在于此。
(作者喻國明系著名傳媒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