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應用程序成為公眾感知數字風險首要來源
光明網訊(記者 李政葳)當前,隨著5G、云計算、AI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網絡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安全問題從傳統安全領域向非傳統安全領域拓展,需要構建起“大安全”意識來應對未來數字時代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近日,在由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與360聯合制作的《中國大安全感知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應用程序(App)是公眾感知數字環境風險的首要來源,5成公眾擔心下載的手機客戶端(App)不安全。
《報告》還提到,我國公眾整體安全感良好,公眾能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保持信任、積極的態度。其中,公眾安全心理得分均值最高,反應出較為陽光向上的心理狀態。在高新科技領域,調查顯示公眾具有較高期待與信心,體現出公眾對科技秉持友善態度,愿意接受新技術帶來社會變革且對未來充滿期待。
然而,由于高新技術帶來的變革充滿未知,公眾也存在一些安全顧慮。具體來看,公眾對區塊鏈、虛擬現實的安全性評價較低,而對智能穿戴設備的安全性評價最高?!熬W絡安全、數字安全是托起數字文明的底層邏輯?!北本┐髮W互聯網發展中心主任田麗認為,公眾對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的認知還停留在較為初級的層面,隱私、內容和行為安全等內容被反復討論與佐證,但隱秘性更強的危害尚未能引起公眾足夠重視。
《報告》顯示,公眾對于安全的體感正在從傳統的食品安全、出行安全、校園安全向人工智能安全、大數據安全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延伸,“大安全”格局已成?!敖y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提升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領域的治理能力,標志著數字安全元年開啟,進入到大安全時代。”在“開啟數字安全元年”——360集團戰略發布會”上,360創始人周鴻祎說。
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副秘書長趙宏志也表示,各類數據迅猛增長,海量聚集,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數據安全已經成為事關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數字安全不是焦慮,而是一個現實的存在?!敝袊茖W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開源發展委員會主任王懷民表示,不安全感主要來自于我們所在的世界存在很多未知,其中就包括數字時代存在的安全風險,但這也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報告》還提到,公眾對數據、內容和交往活動的擔憂相對較高。調查顯示,公眾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擔心最多,近七成公眾表示“我擔心賬號和個人信息泄露”,公眾其次關心客戶端的安全來源,有五成公眾表示“我擔心下載的手機客戶端(APP) 不安全”。
“簡單安全問題升級為復雜安全挑戰,是數字安全元年開啟的另一個標志?!敝茗櫟t認為,數字時代的安全問題已升級為大數據安全、云安全、物聯網安全、新終端安全、網絡通信安全、供應鏈安全、應用安全、區塊鏈安全等八大挑戰;同時,安全威脅與現實世界交織融合,安全風險遍布關鍵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車聯網、能源互聯網、數字金融、智慧醫療、數字政府、智慧城市等八大場景。
“數字化進入軟件定義的時代。標志是系統的主要功能由軟件來實現,軟件與各行各業結合,尤其是和工業和制造業的結合,定義一切的軟件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敝袊こ淘涸菏苛蜗婵普f,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把安全置于一切數字化的前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