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電影強國建設 打造更多優質國產影片
聚焦電影強國建設 打造更多優質國產影片(深觀察)
本報記者 苗春
國家電影局發布的《“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錨定文化強國目標,聚焦電影強國建設,對2021—2025年中國電影發展進行謀篇布局。《“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每年票房過億元國產影片達到50部左右。為什么要提出這個具體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面臨著哪些機遇和挑戰,還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圍繞這些話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參與起草這一規劃的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
記者:《“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為什么提出“每年票房過億元國產影片達到50部左右”這一具體目標?
胡智鋒:這一具體目標是我們在全球培育最大的電影市場,實現我國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目標的關鍵保障。2021年,中國電影全年總票房和銀幕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但高水平、高質量的國產電影數量仍然有待增加。我國每年出產數百至上千部故事片,但能夠在院線放映的還不到一半;在院線放映的影片當中,能夠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力,比如票房過億元的,還不夠多。要改變這樣的局面,不能僅靠 “撒芝麻鹽”式的扶助方式,也不能僅靠提升影片的產量。如果每年能有50部左右票房過億元的國產片,就能有力帶動國產電影整體水平的提高,就像我們在一個領域需要培養拔尖人才,因為他們的號召力比常規人才的影響力要大得多。我們的目標是到2035年成為電影強國,為此就必須樹立標桿,高質量影片占比要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以此拉動更大的產業效能。高質量影片最直觀的市場數據之一,就是過億元票房,因為這樣的影片具備一定的人口覆蓋率,能相對驗證影片的受歡迎程度。
記者:實現這一具體目標有哪些有利條件?
胡智鋒:有利條件很多。我國人口眾多,電影市場巨大,只要調動起各方的積極性,實現這個目標是有充分保障的。
第一是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上下防控疫情堅決有力,我們的電影整體政策設計始終有條不紊,這是最有利的因素。
第二是在過去幾十年間,特別是新時代以來,電影行業培育了一些成熟的核心電影企業,除了中影、上影這些老牌國企之外,還出現了博納、華誼兄弟、華策、正午陽光等民營企業,它們擁有成熟的制作經驗,形成了很強的電影制作、生產、傳播能力。
第三是經過多年的市場和產業的打磨,一支老中青結合的電影生產和制作隊伍已經形成,一批優秀的電影藝術家正在發揮很大的作用。
第四是這些年來特別是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新主流大片成為國產電影的領頭羊,有力地拉動了電影市場,比如《長津湖》《戰狼2》《我和我的祖國》《流浪地球》等。
第五是我們的電影觀眾非常熱愛國產電影,很多年輕人成為觀影人群,也有相當一批中老年人走進了影院。
記者:實現這一具體目標還面臨哪些挑戰?
胡智鋒:首先,我們現在仍在防控疫情,影院的觀影場次和開放度還受到一些影響。比如根據《電影放映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指南》(第三版)要求,影院全部采用網絡實名預約、無接觸方式售票;原則上每場上座率不得超過75%。另外,電影放映場所減少放映場次,延長休息時間,不同影廳錯時排場,避免進出場觀眾聚集。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城市觀影人次為11.67億,相比2019年的17.3億有所減少。
其次,中國電影雖然整體向好,影視機構數量不少,但是也還需要更多像博納、華誼兄弟、華策、正午陽光這樣有強大影視制作能力的機構以及真正成熟的制作團隊,需要更多有較大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的導演和制作人。所以我們亟須練好內功,培育具有市場應變能力的成熟市場主體,創作出足夠數量和高質量的、類型豐富的電影作品。
第三是如何調動更多觀眾觀看電影。我們有14億人口,但是進電影院買票看電影的觀眾,相對我國人口總數來說仍有提升空間。影院的收入依然是電影的核心收入,我們應鼓勵觀眾走進影院,用自己的實際觀影行動為中國電影加油。
記者:為了實現這個具體目標,您認為還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胡智鋒: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多管齊下。
第一是政策保障。近年來,相關部門出臺了不少政策,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積極推動電影發展。財政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資金對重點影視項目進行直接補助。2017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是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通過政策來激發產業活力。2019年5月通過的《關于深化影視業綜合改革促進我國影視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了推進影視業改革的方向。2020年,國家電影局積極協調財政部、發改委、稅務總局等部門,研究推出免征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以及其他財稅優惠政策,同時加大對重點影片的創作和宣發支持力度,指導各地出臺幫扶電影企業紓困發展的政策措施。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還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2021年,國家電影局相關負責人要求加強電影版權保護,依法打擊短視頻侵權盜版行為,維護電影高質量發展良好網絡環境……我認為,針對電影投資、制作、發行、放映等各個環節,相關政策可以更靈活、更開放、更有利于電影生產力的解放,這一點很重要。
第二是人才保障,要培育人才,培養隊伍。年輕一代電影藝術家的崛起,是電影事業發展的關鍵。現在張藝謀、陳凱歌等依然是國產電影導演的中流砥柱,他們有的已經年過六旬,甚至已經年過七旬。中青年藝術家一定要接好班,保持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三是要有數量多、類型豐富的好劇本作為支撐,這樣才能出現更多的好電影。
第四是要進一步培養觀眾,尤其是高水平觀眾、青年觀眾。有關單位和機構應積極開展群眾性影評活動,并通過互聯網拉動年輕一代的電影愛好者。
我現在在北京電影學院工作,在隊伍建設、藝術創作、未來電影觀眾的培育等方面,我們擔負著更大的責任。我們也要配合電影事業和產業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做好我們的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