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畫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在新時代,西藏始終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根據自身優勢和資源稟賦,在不斷探索中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安全風險防范系統,努力打造美麗西藏建設制度體系。
西藏具有地理位置獨特、氣候資源類型多樣、自然生物資源豐富以及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特點,使其成為我國以及亞洲乃至北半球氣候的“感應器”,是維系高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及周邊地區生態平衡的“生態源”和“調節器”,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在發展過程中,國家為了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科學應對氣候變化、防控自然災害、促進綠色發展,積極開展科考研究,截至2023年11月,持續在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研究,產生了一批創新成果。例如,建成西藏首家種質資源庫,累計入庫保存種質資源2047種8458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基礎支撐;研究形成高原固廢生物質低碳化能量利用技術體系,有效降低固廢處理成本約15%,環境污染減排大于75%……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地區呈現海拔越高升溫幅度越大的氣候特征。在全球范圍內,極高海拔地區的氣象觀測資料十分匱乏,為填補這一空白,近兩年,我國陸續建成希夏邦馬峰、卓奧友峰氣象觀測體系等,直接獲取更完整的極高海拔梯度氣象觀測資料,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雪域高原提供準確的理論數據支持。
近些年,西藏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任,推出一系列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例如,2021年,西藏自治區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西藏自治區結合新時代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實際,有關部門組織編制了《西藏自治區“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并于2022年4月由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
目前,青藏高原地區生態系統結構整體穩定,自然生態系統占比達到90%以上,保持生態系統原真性;生態格局變化率低于1%,遠低于全國其他地區。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西藏生態保護取得顯著效益。例如,在城市建設方面,西藏根據自身特點,走出了一條適合雪域高原自然環境的發展之路。以拉薩市為例,該市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孕育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多樣性。截至目前,拉薩市已建立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自治區級保護區、3個市級保護區、1個風景名勝區、4個國家自然公園、1個保護小區、1個重要棲息地以及18個市級濕地生態功能保護區。其中,拉魯濕地位于拉薩市區西北部,濕地保護面積12.2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城市天然濕地,是拉薩市氧氣的主要補給源。生態優美、空氣清新、水質清澈……美好的環境帶給高原人民幸??鞓返纳睢?/span>
在新時代,全面推進西藏氣象高質量發展任重而道遠,只有胸懷大局、主動擔當作為,抓住機遇,才能不斷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水平,用知識與汗水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中國西藏網 文/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沿著“繁森路”,共鑄“繁星夢”
今年是“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領導干部的楷?!?、阿里地委原書記孔繁森同志殉職30周年。 [詳細] -
中國的“新年”,世界的“春節”
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