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設美麗鄉村。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生活行為方式不斷發生變化,水體、土壤、空氣污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村人居環境生態,也給農村地區居民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有效從源頭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防控健康風險,是實現農村環境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農村地區健康公平的重要路徑。
關注關鍵環節
探索人居環境治理路徑
要切實關注外界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如空氣、水、食物等的污染強度,以及與人體接觸的途徑,以此評價人體健康可能受到的影響程度。不同的人居環境,人們的健康程度也會有差異。在農村地區,居民的健康程度比較依賴人居環境,由于社會經濟限制造成的人居環境治理能力和健康資源可獲取狀況都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居民面臨一定的環境污染。應建立長期高效的健康風險識別機制,提前防范健康風險,將“末端治理”變為“源頭治理”,強化對農村健康關鍵影響因素的全程全時監測。如動態開展農戶垃圾分類、廁所糞污管理,加快推進廁所入戶建設,提高村民建設家庭衛生廁所的技能和意識,堅決禁止不符合管理規范的戶外廁所,逐步提高農村家庭廁所建設的質量和數量。推動供水與污水處理一體化,將水源地管理、農業面源污水管理、農村黑臭水體整治、中水回收灌溉等一同納入水資源一體化管理。同時,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作用,加強農用機械保養和維修工作,使發動機燃燒更加充分,降低廢氣排放濃度和數量。此外,政府應在財政上加大對農用機械補貼支持力度,如支持農民購買環保節能、低排放的農用機械等。
關注健康現狀
推進協同治理能力提升
人口健康系統敏感性指其在外部擾動或內部變化下的抗壓能力。當個人或群體健康狀況不穩時,抵御健康風險沖擊的能力弱化,風險性增大。這種健康能力本質上是系統維持穩態的關鍵,其提升需依托多層次環境治理協同推進。微觀層面,以健康教育為抓手,通過普及健康知識提升個體健康認知水平,運用計劃行為理論引導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強化個人生理與心理的基礎抗壓能力,筑牢健康防線的第一道屏障。中觀層面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從源頭上切斷健康風險傳播路徑,有效減少外部風險,為農村地區居民營造健康生活空間。宏觀層面則需完善公共衛生政策與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健康資源在城鄉、群體間的均衡分配,著力縮小健康差距,增強群體整體抵御風險的韌性。各層面應緊密聯動,共同構建“預防-緩沖-修復”動態健康能力提升機制,從而系統性降低人口健康系統敏感性,實現健康能力的持續優化,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與健康風險防控奠定堅實基礎。
關注村民自治,構建長效化治理機制
將人居環境建設融入村規民約,拓寬農村地區居民參與鄉村治理、人居環境整治的渠道,為村民自治、自建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挑選志愿參與鄉村治理的村民組成村民治理小分隊,負責街道清理、垃圾清運、志愿宣講等日常保潔和志愿服務工作。定期對治理小分隊的治理經驗、治理成果等進行公開宣傳和事跡推介,鞏固治理成果的同時還可切實激發鄉村居民參與人居環境治理、維護自身身心健康的主體意識,化被動“旁觀者”為主動“治理者”。常態化推進鄉村德治體系建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等治理智慧和生態智慧觀念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應用,使之融入鄉村治理的各個方面,從而引導廣大農村地區居民在持久的道德潤澤中自覺提升治理意識和健康管理觀念。
關注聯動機制,提高健康風險應對能力
應對性是指人體健康系統應對環境變化,為緩解或者抵消這一變化對自身健康所帶來侵害而做出調整的行為或能力,表現為抵御外界環境健康風險的能力和相應抵抗風險的行為調整。健康風險的降低通常與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密切相關。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能夠靶向施策提高系統自身恢復適應能力和豐富人們維護系統,從而調整抵抗風險的行為,改變自身狀態或行為,以更好地適應已存在的或者預期的壓力,有效提高風險應對能力。一方面,要促進社會經濟條件改善,加大農村、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完善飲水凈化、垃圾處理、空氣污染治理等設施,從源頭減少環境健康風險。同時,通過就業扶持、產業發展等政策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保障其有經濟能力購買健康食品、參與健康管理服務,筑牢應對健康風險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要打破傳統行政管理界限,探索跨區域聯動治理,將本區域的健康風險情況與相鄰區域的環境治理資源相結合,以更好地推動實施跨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策略,實現治理空間全面化,并依據生態空間界限建立不同的健康風險預警系統,精準識別健康風險因子。
構建農村人居環境健康體系,既是破解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與健康風險防控難題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支點。通過精準識別,將風險防控關口前移,借助關鍵系統強化,筑牢人群健康防線,進而依托應對性行為優化,提升風險動態響應能力。多層面相互協同、層層遞進,形成從風險預警到能力建設、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適應的全鏈條治理閉環。未來通過持續深化治理實踐探索,推動政策、資源與技術向農村傾斜,能夠促進環境改善與健康公平良性互動,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健康發展新動能,實現農村人居環境與居民健康水平雙提升。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