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為完成黨的二十大所制定的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謀劃和部署,是指引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斗的科學指南。為深刻領會和把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我們要弄清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邏輯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作出的科學判斷,其直接理論生發邏輯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原理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社會革新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其中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對社會基本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支配著整個社會發展進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它們的共同作用構成整個社會的矛盾運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是遵循這一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原理而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決定,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守住了“根”和“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對改革文化基因的傳承與發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在中國最古老的典籍《易經》中就已經表達了革故鼎新的改革思想。《易經·雜卦》記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禮記·大學》中亦有關于創新、革新的表述:“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戰國時期商鞅提出“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的變法思想。北宋王安石提出:“有陰有陽新故相除者,天也;有處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的論斷,明確指出除舊布新符合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一直到了近現代,窮則變,變則通的變法思想一以貫之,一脈相承,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人改革思想的源頭活水。
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邏輯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中華民族改革史的延續,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法寶,是四十多年改革史的深化和拓展。從1978年至今,黨的每一次三中全會基本上都是圍繞著社會主義改革進行部署,表現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線的歷史演化邏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序幕,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思想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自此改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法寶被運用于社會發展各個階段。根據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重點推動農村改革,隨之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的農村改革,逐步全面展開,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鄉鎮企業也得以迅猛發展。由此逐漸破除城鄉之間生產資料和農產品流通壁壘,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成為必然。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明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打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肯定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落實極大推動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為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奠定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總體規劃,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謀篇布局。從“建立”到“完善”,體現了我們黨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主動精神。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再次將重點轉移到農村,對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此次全會進一步肯定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明確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突出體制機制改革,以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為抓手,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在我國改革開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改革的目標始終如一,改革的層次和水平層層遞進,取得了一個個改革的偉大成就,體現了鮮明的歷史演化邏輯。
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邏輯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社會實踐發展的邏輯必然。
改革的理論從來都是為了回應實踐的發展,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不僅是確定工作重點的根據,而且是劃分社會實踐發展階段的根據。毛澤東在《矛盾論》中就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我們黨就是通過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揭示社會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制定黨在各個階段中心任務和戰略部署。
黨的二十大提出我們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而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著力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問題、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熱點問題、民生方面的難點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各領域的風險問題。《決定》中提出的“六個必然要求”正是從當前世情國情黨情出發深刻闡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的邏輯必然。
回顧歷史,立足實際,我們堅信只有堅持黨的全面統一領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才能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隊伍建設項目(編號:sztsjh-2022-7-19)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