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在本質上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具有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特點,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為綠色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推動力,同時,綠色發展也為新質生產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與思想價值,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時代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在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應當持續深化對新質生產力的認識,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增強美麗中國建設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的主要載體。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根本之策。美麗中國建設既是對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綠色轉型的堅定追求,又是對發展觀念與文化理念層面實現深刻轉變和全面提升的體現,是一場經濟社會的全面變革。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推動全面綠色轉型的過程中,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激勵的雙向競合新格局。隨著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亦得到相應增強,同時,生態環境的持續優化又進一步催生了新質生產力的持續健康發展。這種既“閉環運行”又“競合共進”的雙通道機制,打破了工業文明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長期存在的傳統“二元對立”局面,實現了二者的和諧共生與協同進步,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因此,必須站在更高的戰略位置,以更寬廣的視野,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精準地理解和把握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深刻內涵和各項要求,摒棄僅從環境或生態視角審視生態文明建設的片面思維和狹隘觀念,不斷培育新質生產力,以實現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全面推進并深化相關工作。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結構性轉化。以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尤其是源于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和產業振興,如數字經濟、低空產業等,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為切實激發建設美麗中國的內生動力,要在技術、全要素生產率以及產業結構等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從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出發,對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戰略性的能源問題展開綠色革命,進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但要注意的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并不是摒棄傳統生產力,傳統農業、傳統工業等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同樣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戰略支撐。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綠色、低碳、可循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新舊動能的有序轉換和協同共進。因此,在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進程中,要妥善處理“先立后破”的難題,防止走向極端化的傾向。既不能輕視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基礎性和戰略支撐性作用,更不能把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視為對立關系,采取“一刀切”或任性且不科學的態度來摒棄傳統產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務必堅持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和底線思維。在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新業態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其可能帶來的隱性環境問題,避免只關注局部和眼前利益而忽視整體和長遠規劃。例如,隨著新能源汽車、光伏產業等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必須全面考慮并解決電池報廢、設備淘汰等可能引發的“二次污染”問題;此外,要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據中心帶來的巨大能耗問題,以及電子廢物對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空氣資源安全構成的威脅,確保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西藏被譽為“地球第三極”,擁有豐富的高山、草地、湖泊等自然景觀,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擁有重要的生態潛力和生態價值。同時,西藏也是我國境內生態環境最為脆弱、最具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可以說,建設美麗西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不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還具有突出的生態戰略價值。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的原則,緊密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環境特征以及獨特優勢,精準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中充分展現區域特色。
保護西藏的生態環境、維護其生態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西藏生態價值、生態責任和生態潛力的重要體現,更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應有之義。西藏各族干部群眾要勇于擔當,在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具有高原特色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勇當先鋒,以綠色能源的深度開發為牽引,以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總目標,發展高原綠色產業、循環經濟和生態旅游,特別是在保護好“中華水塔”這一國家戰略資源上實現新突破,持續激發發展動力與活力,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