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對我國各大城市2023年常住人口數據進行梳理后發現,在人口增長最多的10個城市中,前三名均為中西部的“強省會”城市,分別是合肥、貴陽和鄭州。加上排在后面的成都、長沙、西安,我國去年人口增量前十大城市中就有6個為中西部的強省會。這種趨勢背后,蘊含著中西部人口穩定增長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密碼”。
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是人口遷移的主要驅動力之一。近些年來,在從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有了很大改善,地區間差距持續縮小。尤其是在“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持續加持下,西部地區保持快速發展勢頭。2023年,全國經濟增速前十名的省區市中,西部地區占據五席。作為西部地區最大的城市群,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產總值從2019年的6.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23年的8.2萬億元,常住人口從9600萬增長至9853.6萬,經濟增速在全國城市群中位居前列,人口吸納能力進一步增強。早在2004年,我國就提出“中部崛起”戰略,推動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快車道?!笆濉睍r期,中部地區經濟年均增長8.6%,增速居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之首,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超越。2023年,中部地區生產總值達到近27萬億元,在全國占比超過1/5。
在此過程中,地區內的產業轉型升級和全國范圍內的產業梯度轉移,為中西部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近年來,通過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加快培育新興產業,中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通過聚焦工程機械、智能語音、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中部地區培育形成一批國內領先水平的先進制造業集群。西部地區工業保持較快增長態勢,近十年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不斷加快,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持續上升,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以因“合肥模式”引發廣泛關注并一舉躋身“新一線城市”的合肥為例,目前該市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三大產業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賽道,合肥這幾年異軍突起,2023年當地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4.6萬輛。而上一年,這個數字還只有15.03萬輛。再以2023年人口增量第二的貴陽為例,利用自身的資源和氣候優勢,貴陽從2013年開始就敏銳地布局大數據產業。經過十年努力,如今大數據產業已經成為貴陽乃至貴州一張引人注目的名片。同時,貴陽還加快提升通算、智算、超算規模,成為全國智算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2023年,貴陽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50%。
在產業新布局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下,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也進入新階段,受到外商投資更多青睞。比如,新疆、山西等7個中西部省份實際利用外資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四川作為西部地區代表性省份之一,2023年外商直接投資額達到245.2億元人民幣,超過不少東部沿海省份。
事實上,近十多年來,隨著區域經濟的結構性變化,我國人口流動方向一直都在發生著悄然而持續的變化。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工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回流,從輸入地看,在東部地區就業的農民工下降1.1%,中部地區增長3.1%,西部地區增長1.8%,東北地區增長3.4%。工資收入的地區性差異縮小,是人口流動變化的一個重要誘因,雖然東部地區依然最高,但中西部地區正在與之縮小差距。與此同時,中西部中心城市普遍在人才引進方面發力,也是導致人口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2023年有12萬高校畢業生選擇在貴陽工作,其中省外高校畢業生到貴陽的人數較2022年翻倍。為了方便人才落戶,貴陽是全國較早實行“零門檻”落戶的省會城市之一,突出落戶政策最寬松、落戶流程最方便、落戶時限最快捷等“三最”特點。
從趨勢上分析,我國產業布局還將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傾斜,由此帶來的人口向中西部繼續回流可能會在未來持續較長時間,進而帶動人口區域均衡狀態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和鞏固。這不僅是中西部地區經濟持續發展收獲的“回報”,人口回流還會反過來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而進入人口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之中。(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